(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学文献研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等。)
精彩观点:“天文学中国古代王权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宗教观等、思想、文化的基因,它的源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甚至是中国医学,也是导源于天文学。”
之一 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
之二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个智者,“知天者,圣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王权的基础。
之三 “居中而治”的观也来自天文学。“中”是测日影的表,在东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儒家后来发展出的所谓中庸之道即来源于此。所以,观、时空观、哲学观很多的基本观念,都是导源于天文学。
之四 宗教崇拜的观念还是来源于天。既然祖先在天上是上帝,那么王死了以后怎么办?很自然,要,回归到祖先的地方,要伴在天帝左右。就形成中国古代宗教观另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以祖配天、灵魂这样的观念,上帝崇拜作为祖先崇拜的延伸而存在。
之五 儒家的“中”,道家的“无”等哲学观皆导源于天文学。中庸上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仅有“中”,还要有“和”;老子的本意“道”其实什么都没有,就是“玄虚”、“虚玄”、“无”,这还是来源于天。
之六 先人将自己的骨骼与星宿埋在一起,它实际体现了人们观象授时的一个综合思考,既有夜间对北斗的观测来决定时间这样的象征,又有白天利用周髀、利用表来测影这样的活动。
之七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葬群,证实了 6500年前的祖先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基本的天文体系,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非常宏大的,顺应天时的。只有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知识,我们才有能力来鉴别今天的是非。
下面是冯时先生演讲实录:
主持人:各位同学、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燕山大讲堂,今天我们请来的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冯时老师,今天的主题是古代天文与人文,这样一个讲座,是从去年开始准备,最早是我在看到冯时老师的书本,产生了这样的念头,为什么我希望冯时老师来到燕山大讲堂来讲呢?一方面,考古学的知识离我们普通大众比较远,另一方面天文考古学又与我们每个人当下的生活关系很密切,天文学绝不仅仅是在天文学,它跟王权非常相关,宗教观、哲学观、学观念的延续下来,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掌声欢迎冯老师。
冯时:谢谢主持人,各位晚上好,很高兴也很感谢腾讯和政法大学。今天就古代的天文与人文这样的主题和大家进行交流,腾讯给我的题目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命题作文,但是我对这个题目很欣赏,为什么?这让我们这些搞历史的人不要总生活在夏商周三代,甚至更远的石器时代,让我们有时间能够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所以我说这个题目是有意义的。其实这是我们搞历史人的责任,我们研究历史研究过去五千年目的之一其实就是为了今后的一百年,今天我们就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古代的天文与人文或者说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这样的主题和大家进行一个探讨和交流。
这个题目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了解古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是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到底在哪,它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在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史、世界科学史上有一个什么地位,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东西以后,才有子资格和能力谈它的的现实意义,才能和一个现实进行一个比较,才能去探讨我们从古代的遗产中去汲取一些什么东西。所以今天的命题包含这两个层次的内容。
天文学、数学、力学是发展最早的科学
现在我们就来谈第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内容以及特点。我们说天文学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起源最早的一门科学。世界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学问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天文学,第二种是数学,第三种是力学。为什么这三种学问是起源最早最古老的科学,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它直接服务于先民们的生活和生产,力学为什么起源得很早,那是因为适应人类建筑居室,人类从洞穴走出来以后,要自己建筑居室,使得建筑的居室不至于塌落,把自己砸死,就要研究力学,进而就获得力学的一些知识,力学就发达起来了,像这样的古老的科学它的起源和它的产生直接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天文学和数学也是这样,它的服务比人的居住更重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人的嘴,人要吃饭,要吃饭,只靠采集不够,当文明从原始的采集经济发展到人工栽培农业经济时,天文学就需要了。
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一定知道,在黄河流域这样一个四季分明的纬度地区,一年中适合播种和适合收获的时间,就那么短短的几天,你错过了这个时间,你再去播种,就没有收获了,这个事情对于古人来说,是个很严重的事。我们今天一年绝收无所谓,但是在上古时代,生产力水平那么低下的时候,如果一年绝收,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基础能够支持原始农业的产生呢?就是时间,人们首先要获得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是非常精确的时间,当然有的同学会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物候的变化也能获得时间啊,但是这是粗略的,仅掌握这样的时间变化的周期是远远不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时间服务的,所以我们说天文学的起源直接服务的对象就是农业经济,那人们看天看星象,要使这样的一种观测精确化,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粗枝大叶的观测上,就必须纳入计算,如果有了计算,数学相应地就发达了。所以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天文学和数学是二位一体的,不分家的,中国古代天数不分。
这就是我说的,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科学实际有三种的原因,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它们很早就起源了就已经形成了。它们起源的目的需要,就是直接服务于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中国天文学起源的历史到底有多早?天文学是王权的基础
接下来大家会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天文学怎么起源的?是什么时间起源的?换句话说中国天文学的历史到底有多早?它的起源又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我们先来看天文学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它的起源到底有多早?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一个间接的角度、用间接的证据证明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先从间接的角度看,我们刚才说了天文学起源直接服务的目的就是农业的生产,它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农业的起源的角度去看待天文学的起源。
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农业文明的角度来探索天文学的起源到底有多久,这告诉我们,当我们把一些看似不太相关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时,可能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
今天考古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原始农业的起源,也就是人工栽培的原始农业的起源,它的时间不晚于距今一万年。已经有大量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存在。这个事实意味着什么?只能证明中国天文学的起源,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对于时间的掌握,它的历史只能比农业的起源的时间更早。只能证明这一点。这是我们从一个文明的背景的方面去看待天文学的起源到底有多早。除了这些的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更具体的角度,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找到时间比较早的天文学一些实证,古人对于天象观测,或者他们涉及到的一些祭祀、一些遗迹,我们可不可以找到这些一些实证,通过这些实证研究,来看待天文学的起源。这些事情在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中已经有很多的材料可以支持我们这样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下面我会通过一些实例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我们刚才讲了中国天文学的起源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这样的一个独特的文明形式,它在上古时期,除了提供时间层面的意义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更广泛的含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对自然茫然无知,突然氏族里面有一个人通过自己辛勤的观测,发现了星移斗转和时间建立起来的一个固定的因果联系,并且把这个时间告诉氏族成员,你们什么时候去播种,就会有收获。这样的活动本身我们把它叫观象授时,观天象授民时。这样一个能承担观象授时工作的人物,在氏族社会成员中,在对天象茫然无知的人看来,他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久而久之,他每次报的时间都很准,人们就有收获了,人们就觉得这个人是了解天意的人,又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这样的人就确立了他氏族中的统治地位。从观象授时而来的活动,渐渐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王权基础。古代的王、上古时期的王,我们姑且把他称王,他之所以能够当王,之所以能够具有统治的资格,靠什么,就是靠他对天文的掌握,就是这一点,他不是靠他自己能够比别人更有力气,更能够劳作,不是靠这个,而是靠他的头脑,这种人在古代就视为圣人,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个智者,“知天者,圣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王权的基础。所以说天文历法这个知识,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英国有个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面有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对于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而言,天文历法的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这样一个观点,概括中国的天文学的早期特点非常恰当、贴切、准确。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仅仅是是一个科学,它在这个角度上实际上是一种,是一种天文学。
久而久之,这个王把准确的时间告诉给氏族,氏族就可以得利,农业就可以丰收,他的王权就确立了,氏族成员认为这个领袖可以与天沟通,他的地位实际就是天给的,这样的观念,就发展出了中国古代观念、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念——天命的思想,这个思想后来被儒家所继承。如果我们探讨中国天文学起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天文学在作为一个科学存在的同时,其实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刚才谈到的只是在方面。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基础,它是天命思想这样的源,是它的直接来源。
“居中而治”的观也来自天文学
和观有关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居中而治”的问题,我们中国叫“中”,具有了“中”的思想,中国就是“中原”,天下之中。我们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的铭文里就已经看到,当时就是把天下之中这块土地,叫“中域”或者叫“中国”,“中”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又和天文有关。天文学观象授时主要是看恒星,但是夜晚的时候,你可以看恒星,白天呢?白天也有一颗很大的恒星,是什么?就是太阳。但是看太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太阳升到一定的地平高度以后,它很亮,一般人眼睛受不了,但是历史上也不是完全没有看太阳眼睛都不花的人,这样的奇人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了,怎么办?中国古人很聪明,他发明了一种测量太阳影子的表,不是直接看太阳,而是看太阳的影子,因为太阳在天上,东升西落有一个角度的变化,它所投到地下的影子也会有变化,所以人们就根据一天日影的变化,就可以决定白天时间的早晚;如果人们要找到了一条南北的子午线,就可以找到日中那个时刻,就是一天中正中央的时刻;白天正中的时刻,就可以测量一年不同的日子,这个正中时刻的日影长度,如果把这个长度找到了以后,就可以知道一年的时间,这就是回归年。所以人们就可以用这一根表,把时间的系统建立起来,如果人们测到了两分两至,找到了回归年,历法就建立起来了。
表的作用是什么?有两个基本的作用,第一个就是要测定空间,首先要测定空间,因为中国古代的时空系统中,人们要想获得准确的时间,前提条件就是要测得准确的空间,我们刚才说了必须要测定找到了南北子午线才能找到日中的时刻,才能测日中时刻的影长,如果找不到子午线,就没有办法测日中食。所以在这个关系上,中国古代时空观是空间决定了时间,这是中国很独特的观念,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一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还深受这个影响。翻开《周礼》,开篇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辨别方位,辨方正位。所以在时空关系上,中国古人的理解就是空间决定了时间,这个观念就一直影响到了传统的时空观和观。中国古代布置都城,都是正南正北,要把空间测定好,一定要在一个完整的空间的框架下来实行一切的事务。西方没有,西方是时间决定空间,所以对空间无所谓,城市布局很乱,没有空间的考虑,中国不一样,完全相反,这样的文化追根溯源就到了古代的天文。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时空观。
用表测定方位,就会得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表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央,天文学在古代所产生掌握天文的人就是圣人了,就获得了统治的资格,他建立了自己的王权基础,掌握天人的人,都是统治者,统治者来测这个表,测这个四方,他所在的位置和表的位置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天下之中。这个观念又发展出中国古人居中而至的思想,人当了王,不能偏安一隅,不行,他心不甘情不愿,一定要在中原天下之中求一个谋生的地方,只有在天下之中站稳地位,才能够享有治理天下王天下的神圣地位。三国刘备在西蜀立了一个国了,他一定要伐中原,这个观念怎么来的,还要追溯到天文,自古形成这样一个居中而至的传统观。
有同学会问,古人怎么知道哪是天下之中,天下之中在哪里?古人有办法,是根据表来测的,古书上记载,哪个位置是天下之中啊,在夏至的时候这一天,正午的影长是一尺五寸,这个地方就是天下之中了。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照在北回归线有影子吗?没有。但是在夏至这一天你要上黑龙江去测影子,正午的影子一定很长。他就取了一个南北正中间夏至一天影长一尺五寸,就是天下之中,这个天下之中在哪儿?就在嵩山。历史上传说周公在那里还留了一个测影台,说影是周公测的,这些事情看来不是子虚乌有。我们现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就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史实的影子,看来周公确实测过影子,他找到了天下之中,所以中原就成了历代帝王必争的宝地。西周把商朝灭了,西周是西戎,文王说“我西土之人”,西土之人在西土立都不就好了吗?不行,他一定要定都洛邑,要在中原定都,这些思想这些作为,怎么来的,其实都是导源古人独特的天文观。
人们获得了“中”的概念,“中”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一个不偏不倚的,在东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它是正中的,这样的观念后来又发展出一种道德的观念,就是儒家后来发展出的所谓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