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名窑及瓷器
江西吉州窑也是南宋较大的窑场之一,釉色有青釉、绿釉、黑釉、白釉等,其中油滴、兔毫、玳瑁、鹧鸪斑和木叶、剪纸等釉色最为著名。 1、龙泉窑。龙泉窑在今浙江省西南隅,与福建省交界。五代和北宋初期,在余姚曾形成了以烧制 秘色瓷 而闻名的越窑体系,同时还有烧造青瓷为主的婺窑和瓯窑。北宋初期,龙泉窑在龙泉县境内兴起,在这三窑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富庶的江南,有一段短暂的 “国泰民安” 时期。龙泉窑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在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中国陶瓷史上仅次于景德镇的历史名窑。 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时期,生产青瓷的窑场比北宋成倍增多,以大窑和金村最为集中,主要产品有白胎瓷和黑胎青瓷两大类。器物造型更加丰富,其中鼎、炉、瓶类最为突出。多采用划花、刻花、篦花、印花、贴花、填白等方法。贴花就是先用胎泥印压成片状图案,再蘸泥浆贴在胎上,这部分多不施釉,烧成后呈紫红色,青釉红彩别有风味。填白是用毛笔蘸紫金土在已上釉的坯上较规则地点成瓜子大小的点子,烧成后呈赭色,极为有趣。 此外, 开片 、 紫口铁足 也是龙泉窑常用的装饰手法。 南宋晚期龙泉窑青瓷釉配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胎青瓷釉中釉灰的用量大为减少,CaO和助熔剂含量猛降,白胎青瓷釉已从北宋时的CaO釉演变成CaO- K2O釉。这一时期青瓷釉的另一显著变化是,釉层厚度比以前大大增厚,釉层厚而不流,具有浑厚饱满的艺术美。由于烧成温度和气氛掌握得恰到好处,釉色幽美,成功地烧出了纯正的粉青和梅子青釉,可与碧玉、翡翠媲美。 龙泉瓷的成形主要有 钧 即辘轳和 模范 即模型两种方法。由于釉层特别厚,上釉技术难度很大,主要采用蘸釉法和荡釉法上釉,一般要上釉二到四次。为了使上釉时坯体不致破碎,生坯上釉前一般须预先素烧。据明嘉靖年间的陆蓉《菽园杂记》一载,宋时龙泉窑在烧成结束时要 以泥封闭火门,俟火气绝而后启.封火门的目的可能在于防止二次氧化,使青瓷的色调不致闪黄。宋时采用 火照 来测定产品的止火温度。 火照 采用和产品一样的胎和釉制成,在烧成后期用工具把火照从窑中钩出,检验胎釉是否已达到正烧,并以此来决定是否要继续再烧或熄火。 南宋龙泉窑盛极一时,是以章氏兄弟成功烧造而闻名的,特别是章生一的所谓 哥窑 ,制品古雅,制工精巧,釉层作碎裂纹,被视为稀世之珍,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世称章生二的 弟窑少纹片,紫口铁足,以无纹者为贵.弟窑瓷品多为白胎青釉,釉色有梅子青、月白、翠绿、粉青、褐黄,比哥窑丰富、纯正,而且釉厚,有玉的感觉。 2、江西吉州窑也是南宋较大的窑场之一,釉色有青釉、绿釉、黑釉、白釉等,其中油滴、兔毫、玳瑁、鹧鸪斑和木叶、剪纸等釉色最为著名。吉州窑瓷讲究装饰,采用剪纸贴花、彩绘剔花、洒釉印花等制法,使产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外,还烧造白地黑花及黑地白花的品种。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中国全史》,第57卷《宋辽金夏科技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