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东西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袭王朝,分为西周(约前世纪-前年)与东周(前年-前年)两个时期。西周从周武王灭殷商建国并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止,是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之一。该时期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东周都城为洛邑(今河南洛阳),其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时期(前年-前年)与战国时期(前年-前年)。前年秦昭襄王废黜周赧王,东周亡。前年秦王嬴政统一各国,建秦朝。 周人崛起于周原,在巩固国力后于武王伐纣灭商朝建立西周。三监之乱的危机,于周公东征后平定,并且借由大量分封诸侯来稳定东土。西周国力于成康之治时达到颠峰,在昭穆时期持平。共懿孝夷时期国势渐衰,最后发生国人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只是西周的回光返照,宣王后期周室混乱,最后于周幽王发生犬戎之祸,西周亡。东周时,平王东迁使周室核心以成周为主,周室与诸侯作战失败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运动产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战国时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断,战国七雄彼此合纵连横。周室最后被秦国废除,七雄最后也由秦所统一。 周朝的中央权力为王权,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权力者,也是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纵切为君臣关系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锥的横切为血源关系的宗法制度,再以礼乐制度与井田制巩固整个尖锥,维系周王与诸侯国、官员、国人、野人的关系。春秋中叶后礼乐崩坏,典章制度逐渐瓦解。思想逐渐走向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为代表和主体的华夏族语周边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时期。自西周实行分封制后,中原华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国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区性文化。周朝从文字产生到春秋中叶,书面文学逐渐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简而繁的过程。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四言诗日渐成熟。西周青铜器具有朴素、写实的风格,闻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钟》、《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与《虢季子白盘》等等。 “周”的称呼,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给予的。周族擅长农耕,于是“周”字卜辞写成“田”,金文写成“田”、“上田下口”。很像是在一大块方形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金文的“口”表示国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区的美称。 西周 牧野灭商 周武王继续文王未尽事业,拜吕尚(即太公望)为师,以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荣伯为左右相辅。当时商室混乱,商王帝辛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向太师请教后也准备逃走。商室对外虽然屡战屡胜,但是对淮水东夷人方之战消耗过多国力,构成周国灭商的条件。武王十一年,周武王开启武王伐纣,以吕尚为太师,率周六师出兵潼关,与西夷诸侯[j](今甘肃、四川与湖北等地)会师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并誓师,史称盟津之誓[k]。周武王趁商师主力尚与东夷作战之际,率联军东征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隔年甲子日,周师袭击驻守牧野(今河南新乡)的商军殷八师,此即牧野之战。商朝面对周师的突袭,只能以奴隶组成临时军队迎战。虽然商将蜚廉、恶来奋力作战,周师还是击溃并且攻入朝歌,商王帝辛于鹿台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而后周武王命吕尚与其他四路周师扫荡商朝在东方与南方的方国,成功降伏商朝与其方国[l]。 周武王灭商后,在牧野举行告捷礼,在商都举行社祭以安抚、降服殷商贵族。周武王自谦“小国”,征服商朝称是源自天命,并且安抚庞大的商朝遗民与所属方国,告诫须听从周室的命令。周武王于沣水东岸建立镐京(为宗周,今陕西长安沣水东)都城,迁都镐京并举行献俘礼。开始兴建洛邑(为成周,今河南洛阳),期望成为关东的、军事都城。为了控制关东,建立封建制度,大封宗室功臣于东方,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封太公望吕尚于吕(今河南南阳)、周公旦于鲁(今河南鲁山)、召公奭于匽(今河南郾城),吕、鲁、匽三国拱卫洛邑。封管叔鲜于管(今河南管城)、蔡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霍叔处于霍(可能是今河南临汝),是为三监。分割殷商地区为三个地区,朝歌以北为邶,由霍叔监管;朝歌以南为鄘,由蔡叔监管;朝歌以东为卫,由管叔监管。为了安抚商人,封商王帝辛之子武庚于朝歌,仍为殷;复位微子启于微(今山东微山),后迁封至宋(今河南商丘)。分封功臣如檀伯达于河内,司寇苏忿生于苏忿生之田(共十三邑,今黄河中游北岸)。据说可能有分封历代遗民为二王三恪[m],以团结有势力的外族贵族,史称“兴灭国,继绝世”。周武王力图安定关东,但是殷商地依旧动荡不安,使他十分焦虑,难以下咽,通宵失眠,周公旦也时常忙碌而忘记进食。周武王在克商后不久去世,由幼子姬诵继位,号周成王。 幽王 周幽王时期,周室走向瓦解崩溃。虢石父(皇父)受周幽王重用执政,但是他好利贪污,还将搜刮的财富运往向邑(今河南济源),国人皆怨。二年关中发生地震、山崩和旱灾,国人认为这是掌权者乱政导致的,连伯阳父都说“周将亡矣”。郑桓公听从伯阳父的建议,将族人东迁至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与郐国(今河南新郑西北)之间,准备重建郑国[ab]。虢石父攻灭焦国(今河南陕县),准备东迁西虢国。当时西戎屡侵周土,伯士于伐六济之戎战败而死,秦襄公之兄伯父于犬丘(今甘肃礼县)抵御西戎战败被掳。 周幽王废立太子之事,将西周推入深渊。周幽王讨伐褒国而获得褒姒,十分宠爱她,但是《史记》提到周幽王为褒姒作的“烽火戏诸侯”是虚构的[ac]。周幽王废正后西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只能投奔西申国(推测为今陕西郿县)。申侯联合鄫国与西戎拥护宜臼,周幽王也在隔年出兵伐西申国。最后申鄫引西戎、犬戎击败周幽王。前年镐京陷,犬戎于戏地骊山(今陕西临潼东)杀周幽王、太子伯服与郑桓公,俘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归,史称犬戎之祸,西周亡。战乱期间,王室贵族纷纷埋象征权力的鼎、簋、盘等铜器后东逃东土。 东周 周幽王被杀后,进入东周时期。前年申侯、鄫侯、许文公与郑武公等诸侯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虢公翰可能以周平王称王不正为由,于携(今陕西西安北)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二王分立的局面,直到前年晋文侯攻杀周携王而止。周平王基于某种原因,在晋文侯、郑武公与秦襄公护送下东迁到成周洛邑,史称平王东迁。时任西垂大夫的秦襄公早在犬戎之祸就从秦邑(今甘肃礼县西北)举兵抗敌,并与晋文侯有护送之功。周平王就把岐周之地封给秦襄公(秦襄公成为诸侯,建秦国),将汾水之地给予晋文侯。秦襄公、秦文公先后力战犬戎,最后收复岐周之地,并将岐东地区归还给周室。 东周可分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时代,周王威严扫地,仅有天下共主的虚名。此时周室丧失西半部王畿,土地、人口都大为缩减。平王东迁后,还需要郑国、卫国和晋国等诸侯供给粮食。而郑伯掌控王政大权,屡次挑战周室威严。周平王时,先后由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卿士,掌握王政大权。然而到郑庄公时,郑伯只关心郑国事务,对周室漠不关心。周平王感到不满,有意起用虢公忌父来分化郑庄公大权,引起郑庄公强烈不满。周平王为了平息,于前年以王子狐入郑为人质,郑国也派公子忽入周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左传》认为周郑互质,贬低了周室威严,是“礼崩乐坏”的缩影。 到了周桓王时,周王有意摆脱郑庄公的控制,打算起用虢公忌父执政。而郑庄公就收割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以威胁周室,激怒了周桓王。前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就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对周桓王更加不满,与鲁国交换领土时就不禀告周王。前年周桓王罢免郑庄公卿士的职位。郑庄公大怒,不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就命虢公林父与周公黑肩率蔡国、卫国与陈国等诸侯联军攻郑国。但联军被郑军击败,周桓王更被郑将祝聃射中受伤,史称??葛之战。此战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史称“庄公小霸”。而周天子对诸侯已经失去控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