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胡适曾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说:“小曼是一位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她与徐志摩相恋,世人批判她破坏传统礼教;徐志摩去世,世人指责她没杀之摩,之摩却因她而死;和翁瑞午同居,世人谩骂她三心二意。她一生备受争议,许多人在赏识她的同时又诋毁她,她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辩白过。
她最爱的徐志摩是这样形容她的——“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也许她不像林徽因大方高贵,也不如张幼仪宽容坚强。但她也许比世人口中所描绘的要更加可爱。
陆小曼出生在官僚银行家的家庭,又是家里唯一一个孩子。她从小接受优质的教育,在诗歌、外文、绘画、钢琴上的造诣其实不输林徽因。
和林徽因大不相同的是,而陆小曼的家庭,从她小时候便想通过“淑女名媛式教育”,使她为家族带来更深的权利结合、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利益。在这样带着功利和虚荣色彩的教育下,陆小曼养成了贪玩、挥霍的性格。
在认识徐志摩之前,陆小曼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王庚。他们的婚姻是当时上流社会典型的“绅士配淑女”婚姻。王庚是西点军校毕业的绅士军官,他有野心也有自信,需要一位中西融通、娘家财力雄厚、社交网路广博的太太助他开拓事业。而陆小曼是闻名北京社交界的名媛淑女。
就这样陆小曼风风光光地嫁进了王家。长期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又涉及交际界多年的她,早已习惯了快乐飞扬的日子,回到家当一名贤妻良母如同将她这只在外面飞惯了的金丝鸟重新关进笼子里。
而王庚每天忙于公务根本没有时间陪伴陆小曼,他是一个尽心尽职的军官,却不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在陆小曼最渴望爱情的时候,他却只把她当做家中的一个花瓶。
她曾在日记中如此写到:“从前多少女子,为了怕人骂,怕人背后批评,甘愿自己牺牲自己的快乐与身体,怨死闺中,要不然就是终身得了不死不活的病,到死。”她不会愿意成为这样一个女人。
于是她遇见了徐志摩。他俩性情本相同又互相欣赏,一起外出欣赏美景,一起喝酒诉说谈心。当这两个内心极端孤独痛苦的人相遇,终于发现找到了可以互相依靠的地方。
于是陆小曼跌入了和徐志摩相恋的漩涡,她和王庚离婚,和徐志摩结婚。梁启超为他们的婚礼做证婚人,却在他们的婚礼上大肆批评了这段“反封建”的婚姻。
1931年徐志摩搭乘邮政班机失事,享年36岁。那年陆小曼只有29岁,当时徐志摩的朋友、文艺界的诸多名人都认为是陆小曼不肯北上才导致悲剧上演,都不愿与她来往。可徐志摩遇难之后陆小曼的悲伤程度,连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
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后来翁瑞午对她一往情深,引导她吸食鸦片,她与翁瑞午同居二十多年,却始终只翁瑞午秉持“只有感情,没有爱情”的态度。
她怀念自己深爱的人,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她在致徐志摩的挽联中写道:“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也许曾经彼此伤害,但我还是相信,这一份感情陆小曼认真勇敢的坚持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