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又名霓裳羽衣舞,是一首唐代宫廷舞乐法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
此曲曾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
舞曲来历
1.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但只有第一种说法见诸史载,备此一说仅供参考:
《杨太真外传》中载,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梦游月宫得其仙乐而作。 故刘禹锡有诗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三乡驿者,唐连昌宫(洛阳宜阳县的离宫)所在也。”
2.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3.第三种则折中于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几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唐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至天宝十三载(754年),《婆罗门》被改称为《霓裳羽衣》。
曲成之后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祜《华清宫四首》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不再演出。
歌曲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可: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 《中国舞蹈史》认为:“其结构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
三部分可理解为:
* 散序,为前奏曲,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乐器
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 、笛、箜篌、筚篥、笙等金石丝竹。
舞蹈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
原舞已失传,现时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舞蹈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
历史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唐代文人亦有歌咏或笔录。
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寂不传矣”;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而安史之乱后,安禄山火烧大明宫时,此曲曲谱于火中烧毁,从而失传。
于五代南唐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 金陵城破时,曲谱被李煜下令烧毁。
于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而这些片断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于今日,《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之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与宋代词人姜夔发现的“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乐曲组合再编而成。
曲词
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白石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低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于两处低七度音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
与道教关系
此曲曾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
舞曲的内容表现了真仙在上界的生活情状,有“上元点环招萼绿,王母挥诀别飞琼”等道教神话场景。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唐高宗、唐玄宗等人亲自撰写青词,表彰,供道士祭献祈祷时使用,一些大臣文人亦竞相效仿,从而更加提高了道教文学的水平。
品论
《霓裳羽衣舞》一度被称为仙乐。其亦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古语有云:“大曲,前缓叠不舞,至入破,则羯鼓、震鼓、大鼓与丝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故有催拍、歇拍之异,姿制俯仰,百态横出。”《唐语林》也有记述:“其曲有霓裳者,率皆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
白居易所作之《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所写:“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此曲曾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
舞曲来历
1.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但只有第一种说法见诸史载,备此一说仅供参考:
《杨太真外传》中载,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梦游月宫得其仙乐而作。 故刘禹锡有诗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三乡驿者,唐连昌宫(洛阳宜阳县的离宫)所在也。”
2.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3.第三种则折中于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几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唐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至天宝十三载(754年),《婆罗门》被改称为《霓裳羽衣》。
曲成之后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祜《华清宫四首》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不再演出。
歌曲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可: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 《中国舞蹈史》认为:“其结构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
三部分可理解为:
* 散序,为前奏曲,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乐器
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 、笛、箜篌、筚篥、笙等金石丝竹。
舞蹈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
原舞已失传,现时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舞蹈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
历史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唐代文人亦有歌咏或笔录。
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寂不传矣”;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而安史之乱后,安禄山火烧大明宫时,此曲曲谱于火中烧毁,从而失传。
于五代南唐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 金陵城破时,曲谱被李煜下令烧毁。
于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而这些片断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于今日,《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之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与宋代词人姜夔发现的“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乐曲组合再编而成。
曲词
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白石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低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于两处低七度音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
与道教关系
此曲曾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
舞曲的内容表现了真仙在上界的生活情状,有“上元点环招萼绿,王母挥诀别飞琼”等道教神话场景。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唐高宗、唐玄宗等人亲自撰写青词,表彰,供道士祭献祈祷时使用,一些大臣文人亦竞相效仿,从而更加提高了道教文学的水平。
品论
《霓裳羽衣舞》一度被称为仙乐。其亦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古语有云:“大曲,前缓叠不舞,至入破,则羯鼓、震鼓、大鼓与丝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故有催拍、歇拍之异,姿制俯仰,百态横出。”《唐语林》也有记述:“其曲有霓裳者,率皆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
白居易所作之《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所写:“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