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野史重农抑商梦开始时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便是封建王朝的国策。战国时代,各国为了确保粮食供应和稳定社会秩序,便推行了这一政策。李悝变法首倡“尽地力”、“禁技巧”,鼓励耕者多作,以保障国家粮食供应。而商人则被视为无关生产的末流职业,因而不受待见。
儒家在建立之初并不排斥商业,孟子甚至提出了减少税收以促进商业发展的建议。在春秋末期,魏国大臣李悝率先掀起变法,他的变法宗旨之一就是“尽地力”、“禁技巧”,即保证农业生产和限制非农业活动,让劳动力集中于农业上。
战国时期,各国官府不仅压制民间商业,还自己当起了大商人。官府通过盐铁专卖等手段控制商品流通,这个利润巨大的行业自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投身其中,但同时也成为民间对官府权力的抗争目标。
汉代初年,由于连年的战乱造成海内空虚,对外贸易一度受到限制。但随着社会恢复和经济繁荣,有识之士再度提出了修正抑商政策。到了明朝中后期,一系列改革被实施,其中包括隆庆开关,这一开放政策极大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并使得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富有的大资本家。
清政府继承并加强了这一传统政策,对待 商业持更加保守态度。这主要是出于担心汉族商人的崛起会威胁满洲贵族政权的地位。不过,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始有限地鼓励某些类型的工业发展,但由于仍然握有实权的是封建贵族,因此这些措施未能真正保护或激发私营资本家的力量,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爆发,将满洲贵族政权推翻。
总结来说,从战国到清末,每一次政治变革与经济状况都影响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程度与方向,而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如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以及文化观念等,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