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下的恐怖重农抑商阴影何时覆盖全国
自从战国以后,重农抑商就一直是封建王朝的国策,虽然期间有些王朝也曾解禁过“抑商”,但古代对商业的重视远不及农业,商业在古代甚至被称为“末技”,意思是微不足道的行业。
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受限于古代不发达的生产力,朝廷需要将有限的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商人不事生产,自然不受待见。
第二个原因是商人更加崇尚自由,与农民相比更难以控制,因此长期受到封建王朝的打压。
重农抑商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古代社会生产力不高统治者需要将有限的人力全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才能保证国家基本运转。而 商人并不从事生产自然遭到了官府打压。
这段政策起源于战国时代今天很多人认为它是由儒家所推广,但其实儒家在建立之初并不排斥贸易而且认为贸易对于国家至关重要。孟子曾说:“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旅皆悦愿藏于其市矣。”这句话意思希望官方减少税收等让市场发展顺畅鼓励贸易发展可见在儒家兴起之初支持了贸易直到战国时期法家的兴起和李悝变法才开始出现了显著影响。
春秋末期魏国大臣李悝率先掀起变法其宗旨之一便是“尽地力”、“禁技巧”。所谓“尽地力”就是保证农业产生最大的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多了则国家力量自然强大。而“禁技巧”则禁止包括贸易在内的一切无关紧要的事情让有限的人都投入到农业去做。作为法家的代表李悝变法深深影响到了后来的所有战国时期变革尤其是司马迁指责盐铁专卖与民争利汉昭帝召开盐铁议论是否废除盐铁专卖结果经过廷议汉昭帝决定废除部分冶铁专卖不过由于当时农业产量较低所以除了影响 agriculture 产品外还会对封建王权产生巨大威胁
举例来说龚遂首次系统性提出这个政策他通过实践证明了这种政策可以稳定社会并增加财政收入然而这种政策很快因为经济状况变化而改变。在西汉早年由于连年的战争造成海内空虚政府仍旧推行这一政策不过随着社会恢复许多有识之士再度站出来要求修正这一政策最终在明朝中晚期才真正得到改变
明清两代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限制经济发展是不合理且不可持续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尽管如此这些措施并没有能够彻底改变整个体系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化思潮,这一思想逐渐渗透进传统制度中,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新政运动等试图用新的方式来维持现有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结构。但这些改革往往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并未能根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