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国之命运民生攸关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便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国策。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有些朝代也曾解禁过“抑商”,但农业始终被视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而商业则被看作是次要的。那么,重农抑商何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呢?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矛盾的加剧,一些法家思想家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李悝变法中提出“尽地力”、“禁技巧”,即保证农业生产,为国家积累粮食,以增强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非农业劳动力的分配,使得更多的人口投入到耕种中去。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由于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竞争激烈,以及对外战争消耗巨大,对内财政困难,这种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这个时期,不仅有了法家的理念,还有儒家的影响,他们认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孟子)
到了西汉初年,由于连年的战乱造成海内空虚,当时朝廷还是推行了重农抑商。但随着社会恢复,这一政策逐渐受到批评,最终废除了一部分盐铁专卖。
北宋时代,又出现了一段繁荣局面,但蒙元统治打断了这一过程直到明朝后期才恢复过来。在隆庆皇帝的一系列改革中,他宣布解除海禁,并调整海外贸易政策,这极大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清代,由于担忧汉族商人的力量可能威胁满洲贵族统治,加上清政府对于手工业和-commerce 的保守态度,使得这种政策继续延续至清末。此后,与洋务运动相结合的大量新兴资本导致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鼓励企业活动。
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被民族主义者、资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推翻满洲贵族对中国长达八百多年的统治。这场革命标志着传统封建制度走向结束,同时也是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在中国崭露头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