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残暴的重农抑商之风何时蔓延
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何时开始蔓延?自从战国时代起,重农抑商便成为了封建王朝的国策,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王朝也曾暂时解禁,但古代对农业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商业。古人将农业称为“本业”,而商业则被看作是末流行业。
在那个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下,统治者需要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以确保国家的基本运转。而商人因其自由精神,更难以被控制,因此长期以来都遭受着官府打压。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政策并未改变。在清朝末年,当洋务运动兴起时,政府才开始鼓励一些特定的产业发展,但由于政权仍然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商人的利益依旧得不到保障。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将满洲贵族统治推翻,最终结束了长达276年的外来统治。
然而,这一政策并非始于儒家,而是在法家的兴起后逐渐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臣李悝变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鼓励耕种和限制其他无关紧要的活动,使得劳动力尽可能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战国时代,并且成为后世各个王朝的一项常规政策。
尽管如此,在西汉初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对经济有所恢复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再次提出了修正这一政策的声音。不过,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即农业产量相对较低—这项政策还是继续执行下去。
到了北宋时期,即使出现了一些试图改革甚至废除盐铁专卖的情况,但最终还是没有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当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至明朝晚期,对中国商品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江南地区富有的新兴商人阶层(虽然还不足以称为资产阶级)的崛起。但是,他们很快就在东林党等政治集团的手里找到代表,为自己争取利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与农民之间矛盾,也间接影响到了明朝灭亡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