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简史赵匡胤登基后劝武将们勤于书读而他本人则以一腔热忱将军民同乐融融
在新中国简史的篇章中,赵匡胤这位开国皇帝,他的故事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人入胜。建隆三年二月的一天,赵匡胤召见近臣,对他们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然而,那些左右的人却不知所对。
其实,这个想法很容易理解。在五代十国时期,兵祸连绵不断,当皇帝是个极其危险的职业。藩镇节度使手握重兵,而中央禁军也由宿将领导,对于掌握兵权的人来说,要当上皇帝就是潮流所向。而赵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检使身份发动兵变取代了后周,他自然更加明白了兵权的重要性。
当赵匡胤登基之后,他汲取历史教训,用心削夺了兵权,并为大宋王朝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他在太庙寝殿里立了一块誓碑,其中有一条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赵匡胤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朕欲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都贪浊,也比不上一个武人。”
然而,不管他的本意如何,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实施后,“重文轻武”成为了宋人的普遍风气。尽管出身行伍,但赵匡胤酷爱读书。他曾有次私自携带数千卷书籍,被告发,却原来是为了学习知识、广闻识、增智虑。这份学识与勇略,让他成为了一位兼具文学才华和政治远见的大领导。
此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不甘寂寞,有一次夜晚,与朋友长谈至晨光破晓之际,他偶尔吟诵几句诗。但是,当有人吟起《咏日》,他却觉得那首诗虽工整,却缺乏气势,便即兴地创作了一首《咏日》:
“欲出未出光辣达,
千山万水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逐却残星赶却月。”
这首诗虽然用字粗陋,对仗也不押韵,但意境开阔壮观,更显露出了他高远志向,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身为武人的多读书能获得更多尊重。
因此,当我们回望那些往昔岁月中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物都是历史画卷中独特而生动的一笔,他们留下的足迹,是我们今天继续前行路途上的指南针。在新中国简史中,或许没有直接提及,但是这些英雄们永恒的话语,如同星辰般照耀着我们的未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