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公务员租房生活社会典故成语大全解析
在遥远的唐宋时期,一位名叫杜甫的诗人,在一个深夜里,无法入睡。他的思绪飘向了已故的朋友李白,那段年轻时与李白相遇于洛阳的情景,如同一生难以抹去的记忆。在那年的岁月里,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如同对那段经历和当下的凄婉写照。
科举制诞生之日起,“进京赶考”就成为了读书人的朝圣之旅。三十五岁的杜甫怀揣着相同梦想来到唐都长安,那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
公元8世纪中叶,正值天宝年间,长安城物阜民丰,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有50万人口,或许更多。在那里,每当东、西市开市之际,摩肩擦踵、挥汗如雨。帝国的地方官们要在一定期限内进京述职接受吏部的考课,这些官员云集于此,不断涌现。
士民工商如此庞大的群体,加上政府办公、居民住宿、商家经营,以及僧道等宗教场所,都占用着城市土地和房屋。盛世滋生人口,而地皮不会自我繁殖,因此二者的矛盾便可想而知。
《旧唐书》中记载,当年宦官中的高品官有四千六百一十八人,只有约36.7%的人拥有宅邸,其余大多数单贫无屋室居止。此外,还有一位文学家白居易先生任礼部主客郎中、知制诰,但他也没有自己的房舍,他在《卜居》中写道:“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造成住房紧张的情况复杂,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住宅面积过大,以及他们创建别墅和舍宅置寺观,为已故的人追福,为在世者资福。这一切都导致了住房问题愈发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诗人可以感叹:“但求容立锥头地 , 免似漂流木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