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公务员的租房生活儿童历史故事大全中的社会场景揭秘
在遥远的唐朝,杜甫夜不能寐,他怀念与李白相遇的往昔,那些年轻时的梦想和挫折如今已成为他生命中无法抹去的记忆。诗中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描绘了那些得意者的繁华与他自己无尽的忧愁。千年的时光让读者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与李杜一样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不胜枚举。
自科举制度诞生之日起,“进京赶考”就像是一个文人的朝圣之旅,十年寒窗一朝登第,从此封妻荫子,家国荣耀。这正是杜甫三十五岁时心怀梦想来到长安城的一幕。
那时候,这座大城市是什么样子呢?公元8世纪中叶,当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城物是人非,富饶繁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之一。人口达五十万(甚至有资料认为超过一百万),全国官员总数18805人,其中供职京师者2620人。而且,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每当东、西市开市之际,商人们云集于此,如潮水般涌动。
帝国的地方官要定期来京述职接受吏部考核,不断地来往于道路上,将妇女和孩子带在身边,在京城累月甚至几年不见分晓。士民工商这样庞大的群体,加上政府办公、居民住宿、商家经营以及僧道宗教场所占用土地和房屋,无疑造成了极为严峻的地理空间矛盾。
《旧唐书》卷16《宪宗本纪》载,在元和十五年四月,一份敕令指出内侍省共有四千六百十八人,其中只有36.7%拥有宅邸,大多数宦官都无处可居。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住宅紧张现象。
文学家白居易任礼部主客郎中知制诰,却连个自己的房舍都没有。在他的诗篇《卜居》中,他写道:“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这首诗正好描述了当时住宅紧张的情况。他更愿意像蜗牛那样找到一个小窝,也比被随波逐流的小木偶强,只要能找到一个容纳自己锥形屋顶的地皮,就不会再像漂浮木头一般虚度前行。但即便如此,他的心里已经足够满足,不需要再讨论狭窄或嘈杂的问题,只希望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以免成为世事沧桑中的弃儿。
造成这种住房紧张状况,有许多复杂因素,比如达官贵人的住宅过大,他们创建别墅;功臣创立别墅;皇帝将古宅置寺观等等,都加剧了这一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层社会流行舍宅置寺观,为先帝追福,为在世者资福,而皇帝则把个人所有地产改建为寺院,这进一步削弱了公共住房资源,使得普通百姓难以获得合适的 住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