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公务员租房生活的趣事解密
在遥远的唐宋时期,一位名叫杜甫的诗人,在一个深夜里,无法入睡。他的思绪飘向了已故的朋友李白,那段年轻时与李白相遇于洛阳的情景,成为了他一生难以忘怀的回忆。在那不朽的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中,他表达了自己和李白共同经历的一生怀才不遇的悲凉。
自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进京赶考”就像是一位读书人的朝圣之旅。三十五岁的杜甫怀揣着相同梦想,来到了繁华富饶的大唐都城长安。
当时长安是怎样一座城市?正值天宝年间,这座城市物是人非,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官员们云集于此,有学者统计过全国共有18805名官员,其中供职于京师者就有2620人。而这座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每当东、西市开市之际,商人们云集如潮。
然而,与人口众多的地皮紧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官员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京述职接受吏部考核,他们络绎不绝地往返于道路两旁,将妻子和孩子带到京城累月甚至经年。此外,还有政府办公、居民住宿、商家经营以及僧道等宗教场所争夺有限的地盘和房屋空间。
《旧唐书》记载,当年的宦官省管高品官员超过四千六百余人,但除去官职仅有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其余近六分之一的人无屋室居住。这意味着约63.3%的人没有自己的房舍。即便文学家白居易在任礼部主客郎中知制诰后,也未能找到自己的房舍,他在《卜居》中感慨:“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他认为,即使蜗牛也有藏身之所,不如鼠类能够解脱困境。他也提出了求得容立锥头地,以免成为漂流木偶一般。但杜牧心中的庐宅足矣,无需追求那些湫隘或嚣尘中的生活。
造成这种住房紧张的情况复杂且多方面。一方面,由达官贵人才有的巨额财产让他们拥有豪宅,如郭子仪拥有25万平米的大宅;另一方面,他们还建造别墅,如宰相杜佑创建了位于安仁里的甲第,并在城南建立别墅。而宰相裴度则在东都设立了大量住宅及别墅群体。
此外,上层社会还流行将私宅改为寺观,以追福祉并资福祉。当皇帝将先帝古宅转变为寺院,或是使用藩旧邸作为佛教场所,这种做法很普遍。朝廷中的达官贵人们也仿效这一风尚,将自己的住宅改建成寺庙或佛教场所,使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获得稳定的住所变得更加困难,而对于那些富裕阶级来说,则是一个展示身份与力量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