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公务员租房生活中国近代历史小故事书籍中的社会篇
在那个深夜,杜甫,一个四十八岁的诗人,在秦州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无法入睡。他思念已经去世的好友李白,那些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年华成了他一生难以抹去的记忆。诗中那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正是他和李白一生的凄婉写照。那些得志者的衣冠车盖如云集,而只有一个人独自憔悴。
自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进京赶考”就像读书人的朝圣之旅。十年的寒窗苦学,一朝登第,便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三十五岁时,杜甫怀揣着同样的梦想来到了唐都长安。
那么,这座大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公元8世纪中叶,当时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城物阜民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其人口约有50万(也有资料认为,该数字可能超过100万)。据统计,有18805名官员供职于全国,其中有2620名供职于京师。此外,这座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欧洲、中亚以及全国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每当东、西市开市之时,都摩肩擦踵、挥汗如雨。
地方官们要定期进京述职接受吏部的考课,所以他们不停地往返于道路上,将妇女和孩子带到京城累月甚至经年。这庞大的士民工商群体,以及政府办公、居民住宿、商家经营,还有僧道等宗教场所,都占用了城市土地和房屋。在盛世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加上地皮不会自己繁殖,因此二者的矛盾便显而易见。
《旧唐书》卷16《宪宗本纪》载:“内侍省见管高品官、自身都四千六百一十八人,只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这份史料显示,即使是在皇帝身边的人,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自己的房舍。而且,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一位文学家白居易先生任礼部主客郎中,他在长安漂泊了17年的时间却也没有自己的房舍。在《卜居》中,他感慨道:“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造成住房紧张的一个原因是达官贵人的住宅面积过大,他们建造别墅也不罕见。例如,有功臣郭子仪拥有大量宅基地,比如他的亲仁里宅邸面积约为6.25万平米。此外,还有宰相杜佑创建别墅,并且还有别墅林立。而那些流行将宅置寺观,为已故者追福,为在世者资福,也加剧了住房短缺的问题。当时皇帝会把自己或先辈曾居的地产改作寺观,如太宗贞观元年即把高祖李渊位于通义坊的大宅改为兴圣寺。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仅普通百姓,而且一些达官贵人们都面临着严重的住房问题。这一切都是对当代文人士子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让我们通过历史看待今天,又或者说,是让我们通过今天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