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公务员的租房生活社会中的二年级红色故事揭秘
在遥远的唐宋时期,一位名叫杜甫的诗人,在一个深夜里,无法入睡。他的思绪飘向了已故的朋友李白,那段年轻时在洛阳相遇的情景,就像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痕迹。在那繁华的大都市中,他感受到了与李白共享相同命运的人们——那些怀才不遇、独自憔悴的人。
科举制度诞生之日起,读书人的朝圣之旅就如同追求梦想一样,他们十年寒窗,终于登上仕途,并获得封妻荫子,这样的荣耀让家人都感到骄傲。但是对于三十五岁的杜甫来说,他也怀揣着相同的梦想,在长安城谋求自己的前程。
那么,这座大城市又是什么样子呢?公元8世纪中叶,当时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城物是人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之一,有50万人口左右。而且,这里的官员总数达到了18,805人,其中有2,620人供职于京师。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每当东、西市开市之际,便会聚集来自欧洲、中亚以及全国各地商人的云集,每个人都希望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由于帝国的地方官需要定期进京述职接受吏部考核,而士民工商等庞大的群体争夺有限的地皮和房屋资源,不仅政府办公、居民住宿、商家经营,而且僧、道等宗教场所也占用着城市土地和房屋。皇帝身边的人员住房状况更是如此,只有36.7%拥有宅邸,其余63.3%无屋可居。这一切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矛盾——人口激增而地皮却难以增加。
文学家白居易先生曾任礼部主客郎中及知制诰,但他自己也不得不漂泊17年的时间才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他写下了一首《卜居》,表达了对简朴生活愿望:“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这首诗透露了当时住宅紧张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复杂多样,从达官贵人的住宅过大到平定叛乱功臣郭子仪拥有的巨宅,再到历代宰相创立别墅,如杜佑家族所建别墅等,都反映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豪奢生活。而且,上层社会流行舍宅置寺观,为先祖或亲属追福,也为自己资福,因此许多皇帝把古宅改为寺观,以此来寻找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但即便如此,这些措施并未能解决住房问题,让人们仍旧不得不面对现实:只有少数幸运者能够拥有稳定的居所,而大多数则只能暂借他处,或是在街头巷尾挤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