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公务员的租房生活揭秘社会中的十大民间真实鬼故事
在遥远的唐宋时期,一千两百多年前,四十八岁的杜甫夜不能寐,他怀念已逝去的李白,那些与李白在洛阳共度时光的记忆,如同一道无法抹去的痕迹。诗中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不仅是对李白的一生,也是对杜甫自己和无数文人的凄婉写照。
自科举制诞生之日起,“进京赶考”成为了读书人的朝圣之旅,十年寒窗,一朝登第,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三十五岁的杜甫怀揣着同样的梦想,在唐都长安城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座大城如今怎样?公元8世纪中叶,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城物阜民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其人口约有50万,有学者统计过,这里的人口极胜阶段超过100万。同时,这里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每当东、西市开市之时,不仅官员云集于此,还有来自欧洲、中亚以及全国各地商人的来访。
帝国的地方官们要在一定期限内进京述职接受吏部的考课,而这些士民工商等庞大的群体,以及政府办公、居民住宿、商家经营等需求,都占用着城市土地和房屋。盛世滋生人口,而地皮不会自我繁殖,因此二者的矛盾可想而知,我们仅从皇帝身边人的住房状况,便可窥见一斑。
《旧唐书》卷16《宪宗本纪》载,在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四月丁亥敕:“内侍省见管高品官、自身都四千六百一十八人,其中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从这份史料可见,当时宦官中,只有36.7%的人拥有宅邸,而63.3%的人则无处可居。
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被任命为礼部主客郎中的文学家白居易先生,没有自己的房舍。他在《卜居》中写道:“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这是当时住宅紧张真实写照。
造成住房紧张原因复杂,如达官贵人住宅面积过大,他们纷纷创建别墅。而且上层社会流行舍宅置寺观,为已故的人追福,为在世者资福。当时皇帝把先帝古宅、自己在藩旧邸、外家之宅及官宅多舍为寺观。这一切,都让那座曾经繁华的大都市变得更加拥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