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每章概括二战日本奇葩战术坑死自己人
我认为,二战前的日本虽然是强国,但并非真正的大国。由于国土面积和资源的限制,日本无法像德国、英国和法国那样进行长期战争。即便是在日俄战争中,也是日本全力以赴才勉强获胜,而战败后的赔款问题上,日本却无能为力。
总之,日本因缺乏而发动战争,并在巨大的损失下,这个问题变得更糟。在二战期间,当日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海军舰队建设时,其陆军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为了节约资源,日军高层不得不放弃追求强大火力的想法,即使是重机枪等武器质量也很差。而每名士兵分配到的武器数量有限,因此他们必须苦练射术,而高层则坚持“用数百发消灭一个敌人,是不能忍受的”。
当然,在二战中,日军士兵作战能力仍然非常出色,他们凶悍且勇猛,有时候甚至在弹尽粮绝时拒绝投降,以刺刀对抗敌方阵地。这一点在许多资料中都有记载,其中有一些记录了士兵奋不顾身地抱着包冲向敌人,与敌方火力点同归于尽。
然而,这种误解存在,即这些士兵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牺牲是为战友铺路。实际上,从二战中期开始——尤其是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国内资源极度匮乏。而为了达到武器装备生产额定的数量,无奈之下,将从装备质量上做文章。不仅如此,对于如包这样的物资来说,它们原本应具有足够长的引信长度来确保士兵投放后安全返回。但为了节约材料,该引信长度被缩短了,因此这些士兵根本来不及逃生就“同归于尽”。
此外,在二战期间坦克成为了陆地上的“战争之王”,其飞速发展和普及让步兵感到恐惧,有时甚至出现了以坦克为主体的超大规模战斗。而各国坦克也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进行调整。
比如苏联,在1939年11月的苏芬战争中吃了大亏之后,将即将装配给军队的T-44坦克履带加宽加厚,以适应雪地行驶;德意志国家为了发挥闪电战术效果,将炮筒口径和装甲厚度合理减小,使坦克更加灵活。而当山下奉文指挥日军进攻英军东南亚地区时,由于该地区的地形崎岖多雨、道路泥泞不适合坦克行驶,日军竟然想到用自行车代替装甲车。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开机枪,便形成了一系列移动火力点。
1942年初,当这项奇葩策略被用于攻击英軍時,這種戰術竟然發揮出了驚人的效果。当时英国人以为由于日軍裝備劣勢,再加上英軍战斗力差,可以守住一年半载,不料面對近1.2万辆自行車發動的一場所謂「閃電戰」,英軍連連敗退。不过,这也与英軍本身战斗力的不足有关。当美軍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他们利用强大的火力和适合雨林作戦设计好的坦克,对这一奇葩策略轻易打破,最终证明它并不值得一提。
事实上,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荒谬且不可思议的防御措施由於缺乏資源而導致這樣的事情反覆發生,這些措施最終白白損害了無數生命。我們可以推斷,如果不是為了滿足國內外需要與敵對力量進行衝突,這一切或許都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