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与清朝相比何以寿命短暂皇帝频迁清朝陵寝碑铭岂不哀伤
同为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为什么比清朝短命那么多呢?
首先,元朝皇帝普遍短寿,使国家极其不稳定。从开国皇帝忽必烈到末代元顺帝之间,有九位皇帝,他们共同点是短命。这九位皇帝分别是:元成宗活到42岁、武宗活到30岁、仁宗活到35岁、英宗活到20岁、泰定帝活到53岁(这是唯一超过50岁的),天顺帝仅8岁生辰便驾崩,文宗28岁逝世,世宗29岁而逝,更有宁宗仅7年就结束了生命。而在清朝,最长在位的康熙享年69歲,最长寿的是乾隆89歲,因此,这些短命的君主无疑是元朝不可推卸的硬伤。
其次,是因为继承制度上的巨大缺陷。自古以来中原王 朝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而这一制度确实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权力的平稳过渡。但由于元朝脱胎于蒙古汗国,其汗位继承制度采用“幼子守灶”法。在蒙古,这种做法符合草原生活,但运用于皇位传承,则造成混乱。当父母去世后,由于无法确定谁是最小儿子,以及当年长儿子拥有强大的实力和资源时,小儿子的胜出成为可能。因此,每一次换届,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动荡,从而消耗国家力量。
最后,还有国家制度失衡的问题。在中原王 朝,加强中央集权保证了内部稳定;然而,在蒙古奴隶制下,大臣被视为得力的奴隶头目,而官员贪污被认为正常行为。这种情况导致官员可以左右丞相甚至决定废立君主,如同共治天下。此外,将国家视作宝库,不进行治理,只索取,却导致物价飞涨、社会动荡,最终引发民变。
综上所述,即使同属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显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文化背景,使得 元与清两代在各个方面均有差异,对此我们应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