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清朝的太监揭秘只有皇帝能穿的龙袍秘密
导读:在我们熟知的影视剧中,皇帝们总是穿着鲜艳夺目、龙纹斑斓的龙袍出现在银幕上。然而,这种场景在清朝之前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那些“衣冠”的实质其实是专为皇帝准备的“寿衣”。
现今,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皇帝被描绘成穿着明朝或以前时期的龙袍,这是一种错误的历史演绎。实际上,在唐朝之前,每一位君王、每一位皇帝对其所穿服饰都有严格规定,而这些规定随时间而变化。
从西周到东周,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天子应当着青衣。而到了秦汉魏晋时期,“五行”和“五德”理论盛行,那些按照水、火、木、金、土与黑色、白色、青色、赤色和黄色的配对来决定服饰颜色的做法也出现了。在那段时期,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按照这样的原则选择黑色作为其正式服装。
到了晋代,由于实行金德制度,以赤色为尊,所以晋代的皇帝开始着红袍。此后,“五德”说逐渐失去影响力,一些皇帝也不再将其作为唯一准则来指导行为。隋朝时文帝和炀帝曾经身着黄袍,但并未禁止其他人穿戴相同颜色的衣服。这一切一直持续到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当此时百官百姓中的穿戴禁令被实施后,黄袍才成为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佩戴的一种特殊装束。
《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记载,从唐高祖以赭黄衮、中带为常服之后,再次限定天子之外臣民不得复制此类装束,并且进一步细化了各级官员应有的颜色标准:三品以上官员可用紫;四品至五品可用朱;六品至七品可用绿;八品至九品则只能使用青。
自周朝直至明朝,无论是冕服还是常见日用的布料,都遵循一种基本原则——保持黑底十二纹章这一传统形式,不断地通过调整纹章排列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对于这一点不仅秦汉早期如此,即便是在后来的历届 朝代里,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在具体执行细节上会有所调整,比如某个时代可能会更倾向于展示某些特定的纹章设计,以彰显自己比前任更接近古老典籍之道理。
宋元明三朝都是火德时代,而且由于明代宫廷文化中以朱红为贵,因此虽然宋元两代也有红色的日用品,但它们并不像现代流传下来的那样发亮或整齐,而更多的是带有一丝暗淡或者混杂其他颜色的深邃红调。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今天看到那些映照出的明代画像上的‘清末’式图案,那通常就是死后的遗像,而不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而那种纯金打造得光泽耀眼的大型黄铜器皿,更像是只限于墓葬内供奉给已故者的陪葬物件之一,是活跃在世间的人不能拥有的奢侈商品。
因此,在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清朝文化影响之后产生了一系列变异,并且现代影视剧误导性的展现,使人们相信这只是古时候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即使这样,其实真正能证明自己权力的那套全身覆盖龙纹图案,只有清朝才拥有这个荣誉。而事实上,被误解成了历史必然规律的事物,如同大多数今日观众所接受的一切,都不过是片刻之间的事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