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豆瓣古人为何不冒充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生命之舵手。传达命令的艺术,在古代便显得尤为重要。诏书,作为沟通君主与民众的桥梁,最早出现在周朝。在那时,它并非专属皇帝,只是群臣也能使用这种形式的文书。不过,这些诏书更多地用于劝导和提醒,而不是像后来的圣旨那样具有权威性。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首位自称“皇帝”的君主,诏令才真正变成了他独有的工具。这时候,它不仅包含了皇室内部的大事,还包括国家面临的大灾大难以及庆典活动。随着圣旨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其功能也变得更加精细化,其中圣旨成为了诏令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唯一合法传达命令的手段。
作为一种象征着皇家权威的文件,一份圣旔被视作亲见天子的体验。它不仅反映了君主的心意,而且决定了一位接收者命运何去何从。如果考虑到那个时代缺乏现代意义上的防伪技术,那么伪造一份圣旨似乎并不困难。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人冒充,因为有几个关键原因:
第一点,是长度和材料问题。一道真正的圣旨通常至少两米长,有时甚至达到四米。而展开这样的卷轴需要几个人协力才能完成。这使得普通人想要制作或复制这类巨大的文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是用高级布料也无法完全模仿。
第二点,是审核流程之严格。一道新颁布的圣旨要经历18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由特定的官员签字盖章。一旦出现错误,不仅责任人将付出代价,他们所属家族还可能遭受连累,以至于整个家族都不保。
第三点,是防伪措施。在唐朝时期,便已经有了暗记制度;而到了明朝,就有了更高级别的写作技巧,如在“奉天”字下隐藏信息。此外,“奉天”这个词汇每次都不同,因为它根据祥云图案变化位置,因此即使想仿造,也极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