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的真实面纱古人为什么不冒充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生命之舵手。如何将旨意传达给臣民,是一道难题。圣旨的雏形始于周朝,那时君主下令常用诏书,但并非只有皇帝才能发诏书,群臣亦可使用此种文书。在西周时期,诏书分为“诰命”和“敕命”,但它们更多是训诫和劝告的工具,而非真正的圣旨。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皇帝,才使得诏令成为专属皇帝的一种命令形式。此时它不仅包括了君主登基、继位以及国家大事,还有庆典等重要活动。由于制定圣旨机构不同,其功能也各异,其中圣旨成为了一个表示皇室权威的手段之一。
作为一种体现君王态度和想法,以及决定接旨者命运的文件,不少人可能会怀疑,在古代缺乏现代化防伪措施的情况下,为何没有冒充一些假的圣旨呢?这样岂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然而,这些假设都被实际情况否定了。
首先,由于圣旨的长度及其布料,都远超普通人的能力来制造。一份真正的大型圣旨,不仅需要多个人才能展开,而且所用的布料质量极高,只有进贡者方能获得。这意味着即便想要仿造,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制作与颁布一个真实有效的圣旨涉及18个严格审查环节,每个环节都由不同的官员负责签字盖章。如果在任何环节出现错误,将面临重大的责任甚至连累整个家族。
最后,即便是古代,他们对防伪也非常精细,比如唐朝就利用门下的暗记进行防伪,而明朝则通过特殊刺绣技术使每份“奉天”的位置都不一样,从而增强了防伪效果,使得仿冒变得异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