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农民起义中垮台美言佳句如珠玉般散落于战乱之中仿佛每一句话都是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物品
王莽在农民起义中垮台,美言佳句如珠玉般散落于战乱之中。十年间(公元14—23年),西汉后期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王莽虽尝试改制,但失败连连。天凤元年(公元14年),农民因苦难而起义,“三边尽反”。次年,北方百姓“起为盗贼”。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吕母起义于山东,从此四方大规模起义不绝。
王莽派使者宣布大赦,却发现“盗贼解而复合”,皆因愁法禁繁苛、力作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等原因。此时有人顺从王莽旨意说:“民骄黠当诛”,又说“时运适然,且灭不久”,被提升官位。同一年瓜田仪和绿林起义相继发生。八月,王莽亲自到南郊监督铸造威斗,以铜及其他原料合铸,如北斗图形,以压胜众兵。
无凤五年(公元18年),费兴任荆州牧,被问对策,他提议减轻租赋,让百姓安居乐业,但遭罢官。大司马严尤建议先应付山东盗贼,但被罢官。此时赤眉军日益发展,与匈奴交战失利。
地皇元年(公元20年),为了应付四方盗贼,朝廷扩大军事编制,同时下令建筑九庙耗巨资,无济于事。绿林起义军发展至数万人,三辅地区亦有群体暴动。地皇二、三两年的征讨并未平定局势,而是加剧了矛盾与贫困。
此时,有小官上书指出民众并非想夺取政权,只是饥寒所迫,不愿再种田。而另一位地方官田况提出积粮守城策略,可惜未被采纳。他还警告调兵遣将会使郡县更苦。但他的忠言也遭到了排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臣们都不敢直言实情,便无法有效应对局势变化。
地皇三年(公元22)春季,由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带领的大军出征,最终在成昌与赤眉军大战失利,不仅廉丹战死,还导致关东地区鸡犬不宁。当时的民谣讽刺道:“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随着疫病蔓延,一些绿林部队分离转移,并迅速壮大。这场长达十年的混乱最终导致了西汉末年的瓦解,以及新朝的建立。不过,这段历史上的种种错误决策和愚蠢行为,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如何因为一系列缺乏智慧的决定而走向崩溃。在这场风波中,那些美言佳句,如同珍贵物品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