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建立之时书愤图商鞅立都
几千年华夏文明史,历来尊崇诗书。黄庭坚曾说:“人不读书,肤浅无聊。”百业之中,读书为尊。韩愈在《进学解》里自我描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其《杂诗》中流露出了点厌烦。
文人骚客们刚日诵经,柔日读史,在早晨读五经诸子之书,夜间读史集之书,午间读闲杂之书。分秒不废,孜孜不倦。在倜傥风流时也不忘“红袖添香夜读書”,如此推崇讀書。
然而,我们一面是多如牛毛的倡言讀書的高論,一面又是花樣百出的焚書手段。治國瞧不起詩書,从古已然。例如,《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不好文学,《史记·陆贾列传》更借高祖之口來说明:“乃公马上得天下,不安事诗书?”直截了当,不愧是開國皇帝。
秦始皇更厲害,“焚書坑儒”眾所周知。不但燒,“偶語詩書者”還要廢市。但往往是促進學術流傳的強大動力,因為這些所謂的大多是很有趣味的書群眾喜愛它,你越禁止,它越流傳。
朱元璋在领域颇有创造性。这位和尚出身的帝王胸中墨水自然不多。他制定八股取士法,用以驾驭难以驾驭的人物。他冥思苦想,最终脑际异光闪现,为的是使士人能够通过考试而入仕途,而非真正地追求知识与艺术,这样就可以用来控制他们了。
八股文考纲仅定于四书五经,并且奉朱熹集注为圭臬,对新解进行禁令。这导致士人的品格开始下降、文艺形式开始僵化、创作停滞不前。而这比烧毁所有的藏书记载更加严重,因为人们虽然没有失去学习材料,但被迫忽略了其他宝贵知识和思想,以便专心致志地准备那些枯燥乏味透顶的考试题目,这种做法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