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大跃退商贾之家不许穿绸纱犹如一场春风拂过花田轻柔而又无情
然而,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和经济结构。在晚明时期,无论是地方的人户、田土、还是物价等实际情况,都难以做到切实了解。尽管中国的商业经济在这一时期有了较显著的发展,被许多人称为“资本主义萌芽”,但相比之下,晚明在商业化方面仍远不及宋代。
当时,“铸钱当不出千万贯”,仅相当于北宋两年的铸钱量。这意味着虽然经济活动日益活跃,但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掌控力度并未与之匹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事务,政府却找不到恰当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就对道德纪律、意识形态进行空前强化。
以现代眼光来看,这种情况表明 明代本应用技术手段如民商法律来解决的问题,都被统统归结到了道德价值上去,用简单的道德信条如尊卑、长幼、男女来解决问题,以道德代替了法律。这样的社会体制,使得明帝国彻头彻尾地文人化,每个方面都以道德伦理相标榜。
这种以道德立国的情形,其虚伪与不切实际程度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峰。可以说,这正是明代全面离弃技术,以道德代法律的必然结果。而这,也预示着一个时代即将过去,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而又没有有效手段去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一片混沌世界。当我们回顾这一时代,我们仿佛能听到那场春风带来的沉重叹息——它既温暖又残酷,它既美丽又悲凉,它既轻柔又无情。在这个过程中,不知多少个家庭失去了温暖,不知多少个人失去了希望,而那些曾经繁荣昌盛的地方,却只剩下了一片荒凉与迷茫。这,就是那个时代最终给我们的教训——在追求完美的时候,不要忘记脚踏实地;在执意坚持的时候,不要忽略周围世界的声音;在追求进步的时候,不要遗忘往昔;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大跃退”,什么叫做“商贾之家”、“绸纱”的意义,以及它们背后的深层含义。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应该反思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