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个文玩蕴涵的是文化底蕴探秘古代物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图)
近年来,“文玩”一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频繁出现,但人们对于“文玩”的定义和界定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的网上商家甚至将普通的民俗玩物如核桃、手串等冠名为文玩,这样的争议不断引发。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文玩”的真正含义。
首先,所谓的“文玩”,应该是那些书画艺术品,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欣赏对象,更是一种可以用来练习书法或绘画的工具。这些艺术品应具备三大特征:专用性,即它们是特定文化或历史时期中书写或绘画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物品;实用性,即它能够满足一定程度上的功能需求;以及艺术性,即它具有美观、诱人把玩的魅力。
基于上述定义,我认为,一些不具备任何实用功能或者缺乏艺术性的物品,并不能被称作“文玩”。同样,虽然某些物品可能被人们当作工具使用,但如果它们缺乏吸引人的美学价值,也就不符合我们对“文玩”的期待。而且,不所有喜欢的人类创造都能被归入这一范畴,只有那些与书法和绘画紧密相关的作品才有资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玩”。
从历史角度看,“文房四宝”——毛笔、墨水、纸张和砚石,是中国传统书写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而这些元素逐渐演化出更多样化的形态,如笔筒、笔架等,以至于《明代出版物》《图经汇编》中记载了超过40种不同的文字游戏器具。这包括各种笔墨装饰品,以及用于保护和展示字迹的手工艺制品。
然而,在选材方面,“新旧并存”,既有古老珍贵的地砖砚,还有一些现代材料制作的手工艺品,比如百年灵芝制成的小水盂和笔洗,或是龙爪枣树枝制成的小笔挂。选择材料时,不追求奢华,而更倾向于采集自然之美,如竹木石瓷等本土资源。
至于构思设计与造型风格,每件作品都独树一帜,有奇巧精致也有自然朴素,有精细刻苦也有简约高雅;而题材则多以崇尚古典,常见到梅兰竹菊这四君子,以及七竹贤中的站立坐姿各异的情景描绘。
在此背景下,一些传世佳作如宋代汝窑三足洗也许会因为其稀少而显得尤为珍贵。而历代杰出的匠人,如朱三松这样的竹雕大师,他们留下的作品至今仍然令人赞叹不已。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宋代书圣米芾拒绝皇帝赏赐官职却坚持要求一块砚台的情节,这个故事让人感慨万千,因为它反映出了一个真理:即使是在权势面前,追求精神世界(如文化底蕴)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将这种追求功利化,那么原本充满深意的事物,就只剩下了一份平庸无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