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姓爷郑成功如何施政如同天赐福祉明清皇帝的为民政策就像春风化雨滋养了百姓的生活
古代帝王,若真心治国,无不重视君民关系。他们自称“民之父母”,意在缩短与百姓的距离。儒家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载舟覆舟”的教诲,对他们影响深远。既敬天又敬民,既畏天又畏民;遇到机会,便要示好于民。明清帝王竞相倡导节俭,明太祖朱元璋最欣赏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语,以为是治国良规。他能照此行事,是帝王中节俭典型。他穿旧衣多次洗后仍穿,不论穿布衣或新衣,都有人认他为天子。他说:“我不是没有新衣,就是一天换十次也有。”这就是他的勤俭生活。
明成祖朱棣的衬衣袖子破了,还继续穿着,他坐在京城右顺门,大臣见了都赞颂他。当有人问为什么不换衣服时,他回答:“我不是没有新衣,只是一天换十次也有。”他还说:“先皇后在世时,我亲自缝补旧衣,她说我勤俭,可以作子孙榜样。”
明英宗教导大臣们:“即使穿布衣,也不会认我不是这个天子。我不摇扇子,不生火炉,这都是学《尚书》和《四书》,懂得了‘修身、齐家、敬天、勤民’的为政之道,所以这样做。”
清朝也有几位皇帝,比起明朝更会节俭。据张廷玉讲,当雍正帝进膳时,有人奉命侍食,看见雍正常抓饭粒吃,还教育大臣,要珍惜五谷,不要浪费。
道光帝常年打补丁衣服,文武官员纷纷效仿,将旧衣服涨价。而道光的一条湖绉裤磨出洞口,在内务府修补开3000两银,但道光嫌贵训斥内务府官员。
光绪也喜欢打补丁衣服,有一次冬日外出,又罩了一件马褂,因为狐皮外套破了送去修复。在这些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历史上来看,虽然有的皇帝过度追求简朴,但也有一些如明太祖和康熙,他们能够从大处着眼进行管理,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这也是他们被后世称颂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