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施政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百姓如同阳光普照台湾民富国强
古代帝王,心怀治国之志,必重视君民关系。他们自诩“民之父母”,意在缩短与百姓的距离。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他们,他们既敬天也敬民、畏天又畏民。在有机会时,他们总是努力“示好”于民。
明清帝王倡导节俭,以明太祖为典型,他极力推崇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一理念。明成祖朱棣虽袖子破旧仍穿,却不换新衣,以身作则。他说:“我不是没有新衣,就是一天换十次也有。我应当惜福,所以衣服洗过多次还穿。”
清朝皇帝更是勤俭致远,如雍正帝常抓桌上的饭粒和饼屑,不浪费;道光帝打补丁的衣服流行京城,旧衣铺价格上涨;光绪帝亦穿补过的衣服。
然而,有些皇帝的节俭似乎有些做作,如明成祖当着臣子面前塞 衬衣破洞,或许带有一丝表演欲。而道光对3000两银子的裤子修补亦显得有些过度。但相比之下,明太祖和康熙帝则能从大处着眼。明太祖不建楼阁亭台,而令太监种菜供宫中食用,又栽种桐油、棕树等50万株,为宫中修缮提供资源。此外,他减少宫中人员,也大幅节省了开支。
康熙帝裁减宫中的官员和妃嫔,将数千人的数量压缩到几百人,更是一项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他通过接触普通百姓了解民情,并采取措施帮助贫苦群众,比如每月发放给无衣无食者衣食,以及给予无房者房屋。这体现了他关注人民生活的问题,是位真正关心国计 民生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