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有很多原因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失策(图)
在这块青色窑砖的背后,是一段长沙600多年历史的见证。它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块官窑印,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确保了质量问题能够立即查到责任者。这块窑砖睡在天心阁古城墙东南角已逾600年,但一直被忽视,因为它看起来平凡无奇。直到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考证,这才揭开了这片古城墙上的秘密。
明朝时期,长沙的城墙曾经是土筑结构,但到了洪武五年,它们已经年久失修、毁坏不堪。在这一年的大规模修缮工作中,将土城墙更换为窑砖城墙,这正是这块唯一留存下来的明朝窑砖出现的地方。每一块这样的窑砖都承载着重量约10公斤、大小约0.5米×0.18米的沉甸甸历史。
这些作为官府印记的市井小民所知,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古代建筑工匠会刻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这是为了追溯责任人,即谁建谁负责。一旦有质量问题,可以立刻找到责任方进行处理。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在游客手中寻找这些遗迹,有奖励制度激励人们参与其中——如果你在天心阁发现了一件清朝或更早前的陶器,你可以直接联系管理处,并可能获得奖励。
从隋唐时期开始,一直到宋代,长沙古城墙逐渐形成了其特定的格局。但到了光绪时代,那些曾经高耸入云的大牆变得陈旧与荒废,被近现代社会发展所遗忘。在20世纪初期,当政府决定拆除那些阻碍城市扩张和商贸繁荣的小小障碍时,只有一段未被拆除——那就是天心阁下的这段狭小而坚固的地基。
曹典球先生,他是一位湖南名士,在那个拆除计划实施之际,他挺身而出,为保留那座地基而斗争。他的话语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要睡在城墙上,与城墙共存亡。”他的勇气和决断,使得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部分也能幸存于风雨变迁之中,如同那片青色的史诗般永远镌刻在长沙的心脏地带——天心阁古城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