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故事中鲁迅与梅兰芳两位大师之间的成见深不可测如同两座巍峨的山峰相互对峙分割了他们心中的江河
在中国的民间故事里,鲁迅与梅兰芳两位大师之间的成见深得惊人,如同两个巨大的山峰紧密相拥,分隔了他们的心海。这个故事从1933年的萧伯纳访华开始,当时上海文化界的名流云集,而鲁迅与梅兰芳自然也出席了欢迎活动,他们虽然同桌共餐,却如路人一般,没有一句话交流。这一切源于深刻的偏见和误解,加上两人的性格坚韧,不愿意弥补,这个难以弥补的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事实上,鲁迅对京剧乃至梅兰芳有着多次批评和讽刺。在他的杂文和通信中,他提到梅兰芳十余次,语气往往不恭,对其表演艺术也颇多嘲讽。他曾说:“二十年里只看过两回京剧,无非是‘咚咚敲打、红绿晃荡’。”他对京剧象征性的表演方式也不以为然,说:“脸谱手势是代数何尝不是象征?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最让梅兰芳无法接受的是,鲁迅在文章中公开讽刺他,用词甚为刻薄。例如,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他挖苦道:“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因为从两性来看,都近于异性,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像馆玻璃窗里。”
而后续事件更是如此。在《略论梅兰芳及(上下)_2.txt_2.txt_2.txt_1xjy6g4n6a7d5e9q8w7r6t5s4d3c2b1`”中的某些言论,更是不留情面的批评,即使有一丝理智,但也有失偏颇。而事实证明,京剧并没有式微消亡,而是在传承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从未看到梅兰芳有公开反驳的话语,但他的不满显而易见。因此,他既未参加1936年10月举行的鲁迅葬礼,也很少参与后来的纪念活动,只在必要时出现,不发言。此举,或许可以理解,因为戏剧大师也是凡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必过度追求“道不同不相为谋”,毕竟是一句常情话,与世无争亦属常态。
如今,这段恩怨已随风逝去,只留给我们无尽遗憾和感慨,是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