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前故事100篇为何鲁迅与梅兰芳两位大师之间的成见深不可测犹如千山万壑阻隔了他们之间那条永远也走
儿童睡前故事100篇:探秘鲁迅与梅兰芳两大师之间的深刻误解,犹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阻隔了他们那未曾实现的相逢。事情要从1933年开始讲述,那一年,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来访,上海文化界人士云集,而鲁迅和梅兰芳也在同一次聚会上擦肩而过,却未有任何交流。这次失之交臂的机会,是由于彼此间种下的偏见和误解,以及双方性格坚定不移的缘故。
事实上,我认为鲁迅对京剧以及梅兰芳多次批评和讽刺是导致这一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文章和信件中,对梅兰芳提及超过十次,其中许多表达了轻蔑之情。在《社戏》这篇作品中,鲁迅形容自己二十年里只看过两场京剧,说它们不过是“咚咚敲打、红绿晃荡”,台下的人们像是在“太不适于生存”。他对于京剧象征艺术也不以为然,说:“脸谱手势是代数,不是什么象征?除了白鼻梁表示丑角、花脸表示强人、执鞭表示骑马、推手表示开门外,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到吗?”这样的言论显得有些偏颇。
最让梅兰芳难以接受的是鲁迅在几篇文章中公开讽刺他,用词甚为尖锐。1924年,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鲁迅挖苦道:“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因为从两性来看,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像馆玻璃窗里挂在国民心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名,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说的就是梅兰芳。而1934年11月5日至6日,他发表了《略论梅兰芳及(上下)》,指出中国士大夫将一切都化作趣味并清玩,一旦“罩上玻璃罩做紫檀架子”,往往促其灭亡。他批判了梅兰芳以及那些捧他的人士,将其视为一种趋炎附势。然而,这样的批评有些过分,他说:“游日游美,其实已不是光发扬,而是光收敛于中国。”然而事实证明 京剧并没有随着他的断言而式微,它依然流传至今,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似乎没有看到梅兰芳有公开回应,但他的不满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既未参加1936年的鲁迅葬礼,也很少参加后来的纪念活动。在解放后的多次纪念活动中,他作为中国文联成员偶尔出现却鲜少讲话。他与许广平虽然经常同桌吃饭合影,但私下则避免接触。这一切举动虽可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必奇怪。但现在两人皆已去世,只留给我们无尽遗憾,这正如古语所云:“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