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寓言故事100篇中鲁迅与梅兰芳两位大师的相互成见之深如同星辰之间的距离难以用尺量
他们各自在文学和戏剧领域里创造了奇迹,为中华民族争得了光荣,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从不往来的关系,让人感叹。
事情要从1933年说起,那一年,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访华时,上海文化界名人几乎倾巢而出。鲁迅与梅兰芳自然也在上海共同出席了欢迎聚会,但彼此如同路人,一句话也没讲。这一次见面的机会,也没有进行沟通,更没有“相逢一笑泯恩仇”,两位文化巨人就这样失之交臂。
平心而论,我以为鲁迅对京剧乃至梅兰芳的多次批评、讽刺是主要原因。在他的杂文和通信中,他先后有十多次提到梅兰芳,语气多不恭,对其表演艺术也颇多嘲讽。在《社戏》里,他说他二十年里只看过两回京剧,无非是“咚咚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他对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也很不感冒,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不是什么象征?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到的呢?”
最让梅兰芳不能接受的是,鲁迅在几篇文章里对他公开讽刺,用语颇为刻薄。他挖苦道:“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因为从两性来看,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像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虽然没提名道姓,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说的就是梅兰芳。他还批评了梅兰芳和造梅捧梅的一班士大夫,将一切都变成趣味变成清玩,然后促其灭亡。
如果说这一段话还有些道理,那么下面这段话就未免失之偏颇了:“游日游美,其实已不是光发扬,而是在中国收敛。”事实上,京剧并没有如鲁迅断言那样式微和消失,只不过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与国粹,在今天仍有大量的人们喜爱。
似乎没看到梅兰芳有什么公开见诸报端的反驳言论,但他的不高兴则是不言而喻。他也不仅没有参加1936年10月鲁迅葬礼,而且解放后举行纪念活动时很少出席且保持沉默。这一切,可以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立场,不必苛求别人的理解或合作。如今,他们都已作古,这份曾经有的恩怨龃龉随风远去,只留给我们无限遗憾和叹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