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红色经典故事中的鲁迅与梅兰芳两大巨星他们之间的误解深不可测就像天空中最亮的两颗星彼此之间隔着一片
儿童红色经典故事中的两位文化巨星,鲁迅与梅兰芳,他们之间的误解深不可测,就像天空中最亮的两颗星,彼此之间隔着一片无法逾越的大海。事情要从1933年说起。那一年,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访华,上海文化界名人几乎倾巢而出,鲁迅与梅兰芳自然也在上海共同出席了欢迎聚会。虽然他们同桌吃饭,却形同路人,没有交谈。这一次见面机会没有进行沟通,更没有“相逢一笑泯恩仇”,两位文化巨人就这样失之交臂。
平心而论,我以为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是由于鲁迅对京剧乃至梅兰芳的多次批评、讽刺是主要原因。在鲁迅的杂文和通信中,他先后提到过梅兰芳十多次,其语气多不恭,对其表演艺术也颇多嘲讽。在《社戏》里,他说他二十年里只看过两回京剧,无非是“咚咚的敲打、红绿晃荡”,“一大班人乱打”,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他对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也不感冒,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不是象征?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到的呢?”
最让梅兰芳不能接受的是,鲁迅在几篇文章里对他公开讽刺,用语颇为刻薄。例如,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挖苦道:“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因为从两性来看,都近于异性……”虽然没提名道姓,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说的就是梅兰芳。此外,《略论梅兰芳及(上下)》更是不客气地批评了梅兰芳和造他的士大夫们的一种态度,以及他们将一切都变成趣味,一旦“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往往促其灭亡。
如果说这些话还有些道理,那么其中有些地方就未免失之偏颇了。而事实上 京剧并没有如鲁迅断言那样式微和消失,而是在不断传承下去,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想,这些误解若能早日化解,也许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更多关于这两个领域精彩纷呈的情景。
现在,我们只能叹息那些曾经有过但未能解决的问题,如今已成为历史,只留给我们无限遗憾。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故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努力去理解对方,以求更好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