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梅兰芳两位大师之间的成见深得惊人如同传统经典民间故事中描绘的那种无法弥合的宿命之恨
鲁迅与梅兰芳两位大师之间的深仇大恨,犹如古老传统经典民间故事中的宿命恩怨,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无法避免。我们从1933年的一个偶然的聚会开始讲述这段历史,那是一次萧伯纳访华时举办的盛宴,两人同桌共进晚餐,却始终未能言语交流。这种隔阂源于他们对彼此艺术领域的偏见和误解,再加上个人的倔强性格,使得这一生命中唯一一次相遇成为空谈。
鲁迅在其文学作品和私信中多次提及梅兰芳,他的话语常带有嘲讽之色。在《社戏》一文中,鲁迅形容京剧为“咚咚敲打、红绿晃荡”,认为它缺乏深刻内涵。而对于京剧象征艺术,他持有质疑态度:“脸谱手势是代数,不是象征吗?他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到的呢?”这样的评论显然带有一定的偏见。
最让梅兰芳难以接受的是鲁迅公开用尖酸刻薄的手法讽刺他。在他的文章里,如《论照相之类》,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明眼人可以看出是在指责梅兰芳。他还发表了《略论梅兰芳及(上下)》,批评了士大夫将一切都变成趣味,并且指出中国文化可能因为这样做而灭亡。这篇文章既有道理,又有些过分;然而,即便如此,对于京剧是否式微并无立即影响,它依旧流传至今,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没有公开反驳,但梅兰芳的心情应该是不愉快的。所以,在1936年鲁迅去世后,他并未参加葬礼,而在后来的纪念活动中也很少出现。即使作为国家级的人物,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共同参与各种活动,他们私下却从不交往。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即使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是人性的表现,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现在,我们回顾过去,就像那些古老传统经典民间故事一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虽然两个伟大的灵魂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之间曾经存在的问题,只能留给我们一种遗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