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七百年揭秘皇帝为何罕杀功臣
在众多王朝中,唐朝的确是一例特殊的存在,那就是与其他王朝相比,唐朝皇帝并不经常杀掉功臣。实际上,甚至有时还允许开国功臣保留军事指挥权,并且在晚年能安享荣誉。
李渊的父亲李虎,在西魏时期是八大柱国之一,他属于关陇集团,这个集团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权力。在北周和隋朝,李虎家族成员都曾担任高官,因此他们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力量。因此,当唐朝建立后,李虎被尊为“太祖”,而他的儿子李渊则被尊为“高祖”。
堂兄李神通起兵后,其部队达到一万人,他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并委托史万宝作为副手。在唐朝成立之后,他又多次在山东河北地区进行作战,有胜无败,但他仍然是一个勇猛的将领。
历史上,最著名的是战绩卓越的李孝恭,即便他的威望足以让人怀疑是否会威胁到君主地位。他成功征服了巴蜀地区并攻占三十余州,还平定了江南等地,被誉为军神。而即使这些武勋对国家有巨大贡献,他们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地位和控制权,因为最终一切都还是掌握在皇室手中。
从太宗到玄宗统治期间,一直实行一种制度,即亲王们一旦成年就会被派往外地担任刺史,以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这意味着即使宗室成员拥有兵权,但这也不会威胁到皇家的统治。这种安排虽然可以防止异姓功臣崛起,也可能导致内部分裂,如秦王 李世民所表现出的威胁,比如他因平定多方叛乱而获得天策上将之职,这样的荣耀几乎到了让太子位置受威胁的地步。
随着这样的情况发生,这种制度逐渐改变,最终亲王们不得不留京居住于十王宅中,被软禁了一生。这体现出尽管少数几个帝国能够像唐朝这样优待功臣,但这个特例主要是由其自身的政治体系以及帝王宽广胸襟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例如,李世民对自己的部下就像兄弟般对待,并设立了二十四凌烟阁来纪念曾经并肩作战的人,这种关系一般只有几位帝王才能理解,而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帮助了唐代长久保持其强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