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顺序揭秘为何不常杀功臣
在众多王朝中,唐朝的杀功臣现象较为罕见。甚至在唐朝统治者面前,开国功臣往往能够保留兵权,并且有机会善终。这一点可以从李渊家族的历史来看。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也就是关陇集团的一员。在当时,这个集团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势力,其成员在朝廷中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地位。而作为这个集团成员的子孙,在北周和隋朝都能占据高位,所以李虎及其子孙们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力量。在唐朝建立后,李虎被尊称为唐太祖,而他的儿子李渊则是唐高祖。
另外,李渊的手下如堂弟李神通,在太宗年间起兵后,他部队有一万人,被授予关中道行军总管,并任命史万宝为副手。在唐朝建立之后,他还多次参与山东河北地区的作战,无论胜负,都显示了他是一名能力出众的将领。
在整个历史上,尤其是在对付外患方面,有些人如李孝恭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绩。他经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灭萧铣、招抚岭南各州、平定江南等等,使得他成为了军神,而且曾担任过另一位著名将领—— 李靖 的高级参谋。但即便如此,那些武勋们所取得的大业,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皇室,而不是他们自己。
自从太宗到玄宗之前,不同亲王一旦成年,就会被派去做刺史,以此增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力。这种制度与初期统兵调兵权分离有关,因此,即使亲王掌握着兵权,但这也无法威胁到皇家的绝对权威。
尽管这样的制度确保了皇室不受异姓功臣威胁,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自家人的“功高震主”。例如秦王(即后来的太宗)因为平定刘武周等叛乱而获得无可比拟的地位和荣誉,这直接威胁到了原先继承人的位置,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此类事件最终导致玄宗时代亲王不得出京,只能居住在十王宅里,一生不能离开京城。
回顾历代帝王,我们很少看到像唐朝这样优待功臣的情况。除了自身完善的皇室制度之外,还有的是由于帝王们自己的胸襟开阔,如同清晰地体现在汉高祖刘邦对待项羽,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对待诸侯一样,对待手下的将士宽厚仁慈。而这种特质正是让古代中国历史上有的帝国能够长久存在并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