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探秘安史之乱背后的割据危机皇帝为何未能汲取教训
唐代中期的节度使权力极大,藩镇节帅自行任命节度使,将吏代己,部将自代,以致节度使形成“家族化世袭”,这是唐廷最不愿承认的现实,也是权力无限膨胀的最高形式。安史之乱后,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于唐廷来说,“安史之乱”无疑是一个突发事件。憧关失守更是玄宗挥之不去的梦魔,其在未作任何军事部署的情况下仓惶逃离长安。当时“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唐廷和地方州县的联系断绝,整个唐王朝陷入“无政府”状态。为了应对这一危局,唐玄宗在入蜀过程中,在内地设置了河南、河中、山南东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的多个藩镇,一些由皇子遥领。企图通过在内地推行藩镇体制,赋予地方更多的军事自主权,以达到对抗安史叛军的手段。
肃宗灵武即位后,又继续推进内地的“藩镇化”,以达到以藩制藩目的。在加强关中地区安全与遏制安史叛军攻势方面,还设置了汴滑、郑陈、淄青平卢等镇;为了阻遏叛军南下江淮,又设置山南东道和淮南西道等节度使;为了加强对江淮地区控制并保证财赋输入关中的目的,再次设置了淮南浙江东西二道节镇。
据统计,由笔者所见,大约有40个新设立的地方治理机构,其中包括各类观察使防御使经略,使者。这一政策显著增加了内地的地方治理机构数量,为平定安史之乱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这些措施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只是在短暂缓解了一些紧张局势,最终仍旧无法挽回帝国衰败的事实。
随着时间流逝,加上吐蕃侵扰等外患,以及内部政治斗争激烈,这些新设立的地方治理机构很快就演变成割据独立的情形,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利益集团。而这些割据力量之间相互牵连,不仅影响到中央集权,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对于全国范围内所有区域控制力的基础性作用。
最终,这一体系导致国家进一步走向分裂与崩溃。在战乱不断以及各种政敌间不断拉锯战之后,最终导致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一个曾经辉煌且庞大的帝国,被这层层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结构所摧毁,从而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