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让袁崇焕走红原来是个阉党余孽竟然还能一图成名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评价颇高,将他塑造为正义、正气的化身:“袁崇焕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1] “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他的仁与智令人赞叹;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与他的浩然正气紧密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简而言之,“浩然正气”即是刚毅、合乎道德、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意。”[2] “袁崇焕之死是一场悲剧。在哲学层面讲,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 袁崇焕之死,让万千人奋起,为他哭泣,为他报仇。这就像鲁迅所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3] “在历史人物中,有其历史上的局限性,也有其社会上的局限性,还有其民族上的局限性,更有其个性的局限性。而且,他在军事上也有失误,在决策上也有失当的地方,但这些都成为了他遭遇不幸的一个口实。但瑕不掩瑜。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他永远铭刻在史册里,被世人纪念。”[4] “如同明末杨继盛《临行诗》所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时代需要袁崇焕这样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人们通过 袁崇焕 的 正义 与 精神、仁智 与 勇廉、彼品格与事功、彼喜悦与悲哀,对先贤产生敬仰,对英豪产生景仰,对荣辱产生认识,对来者产生激励。”[5]
然而,《明史》却揭示出一个沉痛的事实:袁崇焕其实深受阉党影响——他为魏忠贤修建祠堂,并称魏忠贤为干父;并且,他被指控参与了给努尔哈赤吊孝的一系列活动……试问这样的人能真正代表“浩然正气”吗?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一道天启帝的旨意开始,从中了解一下阉党对他的影响。在“宁锦大战”之后,当时有人提出了辞职,而天启帝发下了一道严厜旨意,其中写到:“得旨:(关于)谈款一节,其失甚重,不加谴责,以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恩典出自朝廷霍维华何得移荫市德好生不谙事体。”
这份旨意表达了皇帝对于宁锦议和失败以及讨论议和过程中的错误判断,以及对霍维华让荫于自己行为不解。
此外,这份旨意中还指出霍维华并非无辜,而实际上是以某种方式参与了阴谋诡计。他被指控参与了针对东林派领袖们的大规模打压,并帮助魏忠贤掌握政权。此外,一些资料显示,在那段时间内,即便是在国家危机最重的时候,大量士兵依旧继续执行着他们的心腹任务。
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个人品质还是政治立场来看,都难以认定 袁 崇 焚 是 那么 一 位 伟 大 的 英雄。如果我们要更深入地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具体的事实证据,而不是仅凭传统观点或官方记载去判断。
最后,如果真的要把这个故事放进历史书,那么应该更加客观地呈现真相,而不是用夸张或者曲解的事迹去美化一个人,让读者能够获得正确而全面的人物画像。这将会更加符合科学研究及公众教育目的,因为它允许人们基于知识而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简单接受一种特定的视角或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