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案中的袁崇焕诛杀毛文龙错误分析
在清顺治七年,明朝降将孔有德领兵攻陷桂林,并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后举火。图为靖江王府。
袁崇焕对不听调度的毛文龙终于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先斩后奏把他杀了,这消息传出一片哗然。而崇祯皇帝却作出了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回应——表扬了袁崇焕。这是个什么信号?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后遗症到底有多大?他有多少是私心?他到底错在哪儿了?
当尚方宝剑遭遇尚方宝剑
让袁崇焕真正起了杀心的是毛文龙割据东江,不听调度。
要知道,毛文龙是明朝任命的东江总兵,他曾被天启三年加封左都督,并赐尚方宝剑。毛文龙的桀骜不驯、拥兵自重、不服节制,都与袁崇焕的平辽方略格格不入。一上任,宁远、锦州、蓟州各处军事要地都曾发生兵变,要整饬军纪, 袁崇焕认为首先就要解决毛文龙这样的“独立王国”,否则辽东地区的政令军令就无法统一。
而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又孤悬海外,毛文龍俨然就是個「土皇帝」,又怎么能甘心受 袁崇焕 的辖制和摆布呢?
据《李清:《袁督师斩杀毛文龙始末》记载,当时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焕抵达东江所属岛屿,与毛文龍致书前来会谈。在会面中双方初见气氛还算融洽,但当话题转入设饷宁远更定营制增设监司等具体问题时 毛 文 龙 却断然拒绝 明确表示 不接受任何整顿建议。当时带着皇帝赐予の尚方宝剑同样个性强硬说一不二 的 袭 据 崇 焚 权威名声,在此情形下如何容忍部下中出现如此抗命不从的人物!于是 袭 据 崇 焚 决 定 设局为了殺掉 毛 文 龍。
六月初五这天,在「校射领赏」活动中,由于官兵上下一片欢声,而東海岸官员多姓 》,看似无忧无虑的情况之下,从随从百余名亲卫开始逐步围捕并剥去衣冠,将话题转回到更定营制增设监司的问题上,再次提出十二条罪状,上前拿下并以金刀刺穿他的喉咙,将其斩首示众。此举引发了一场关于该死还是该活的大讨论。
对于这一事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此举正如用猛药治疗疾病,只因得到了立即效果,便忽视长期内疤留下的伤害。”另一种则认为:“虽然如此,但也不能忽视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心理阴影。”
对于这个问题,有几点需要注意:
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即便是一个小小的事务,也容易成为触发冲突甚至战争的一个导火索。
当权力与个人欲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即使是在紧急情况下,也难免会出现过度反应或失衡决策。
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来说,他们往往不是单纯的人物,而是一系列复杂关系和动机交织在一起的人物,所以评价他们通常也是非常复杂和主观性的。
最后,无论如何评价,都应该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情感基础上,因为历史终究是不可以篡改且不可避免地影响未来的教训。在理解这些事件的时候,我们应当尽量减少情绪化判断,以更加冷静客观的心态去思考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