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贻白京剧史论研究者与王佩瑜的武家坡对唱
童年在父亲的不幸离世后,少年时期他选择了离开学业,踏上了流浪江湖的道路。在文明戏班、京剧班和马戏团中,他学习与实践并行,同时不忘阅读广泛的文史知识。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体现,他曾为湖南《自治新报》撰写小说和杂文。此后的岁月里,他参与了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并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教授国文。
1935年,与阿英共同组建了新艺话剧团,在中国旅行剧团及金星影业公司等机构担任创作工作,并在上海美专、复旦大学授课。他创作并演出了一系列话剧作品,如《北地王》、《李香君》、《绿窗红泪》、《花木兰》等;而电影方面,他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寨》,以及改编自古典故事的小说转型电影如《乱世佳人》,这些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周贻白还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共计完成7部中国戏剧史专著,其中包括《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遗著),此外还有多篇关于戏曲理论和历史考证的论文集。他的学术贡献对后人有着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与艺术领域之外,周贻白还是一位热心集邮家的。他从1950年代开始收藏邮票,以至于十几年的时间里,他收集齐全了除“小壹圆”以外所有红印花加盖票。在解放区票邮集中,还有许多珍贵邮票,比如湘赣边省赤色邮票1分和2分,以及苏维埃邮政花卉图、欠资邮箱片。这份珍贵的藏品由数百枚左右汇聚于百余本精心整理的情书中,是当代一个独特文化活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