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7位皇帝的历史轨迹仅至1644年终止的原因探究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它以幽默风趣和脉络清晰著称,但却在讲述到1644年便突然停止,未曾涉及南明这一重要时期。很多读者都对此感到好奇,尤其是为什么作者当年明月没有在书中进一步解释。今天,我们就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客观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明朝那些事儿》的确名为如此,它讲述的是从1368年起至1644年的整个明朝历史,这个时间跨度足够长,覆盖了276年的国祚。而南明则是在1644年后的一系列割据政权,其存在时间短暂且内部混乱,因此没有延伸写入也显得合理。
虽然有些人情感上认为南明仍然属于明朝的一部分,但从客观的历史角度看,当公元1644年的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便标志着整个国家统治已经结束了。之后,由于忠于旧势力拥立的宗室藩王建立的南 明政权,并未能拿出实力,只持续了一年即被清军击败,不仅丢失了江山,更是陷入了不稳定状态。
到了1659年永历帝逃往缅甸,再到1662年的被吴三桂押送昆明并遭绞杀,可见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南 明已基本退出竞争。而与东晋、宋等其他时期相比,即使是偏安一隅,也形成了长期对峙,这样的局面对于将其算作“某个帝国”的一部分来说并不合适。此外,在南 明期间,大臣间缺乏同仇敌忾,而互相防备和背叛的情形频发,使得整体状况更加复杂。
继承上的问题也不少,如弘光帝虽为崇祯堂兄,却也是一个割据政权;隆武、绍武两位兄弟更远离中心地位,而永历帝尽管血缘关系较近,却又非直系继承人。在绍武政权内斗导致大败,无力抵御清军;隆武政权则与鲁王监国政权互相拆台,最终兵戎相见而大败。这一切都显示出了南 明内部政治腐败和无效率的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抗击外敌或者巩固国内统治。
因此,从多方面考虑,对于作者要么写到1659或1662,或许还需包含郑成功的事迹,因为他与永历政府有联系。但这意味着不得不扩展至康熙二十二年的清朝史,这种安排显然过于复杂,对作者来说既耗费时间又难以处理。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明朝那些事儿》,那么这样的编排可能并不符合原有的主题定位,更何况它牵涉到的事件数量庞大,不利于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即当时作者明白自己不是全职作家,他有自己的工作压力延续写完《那段玩意儿》会给他的生活带来额外负担,因此选择放弃继续撰写。他提醒说:“始终觉得写这玩意儿,是个小得没法再小的事”,表达了他随心所欲但又认真负责的心态。在完成书籍后,他甚至表示累得慌,让人相信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界限以及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平衡点。当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一切似乎都让他决定坚持原来的计划,将故事停留在1644,那就是一种最优解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各方面考虑下来,对待这个问题,有些时候简单直接才是最佳选择——保持初衷,用有限的人生资源去做最精彩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尊重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用尽全力去记录他们所了解的,以及他们所希望传递给下一代关于过去岁月的小片段。而对于未知之谜,则让它们成为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的一个源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