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七朝古都安阳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安阳,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县小南海原始人洞穴发掘证实,早在25000年前,先民就在此生活,其文化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时期的颛顼、帝喾二帝先后在帝丘和亳建都(内黄县亳城乡、梁庄乡),并葬于此(内黄县二帝陵)。唐尧、虞舜时代,安阳一带属冀州。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自奄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安阳市区及所属各县为畿内地,在此传八代十二王。至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共建都于此254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成果订正)。西周时,安阳城及其附近均为卫国之地。春秋时期,属晋,为晋东阳之地。
战国时期,先属魏、后属赵。魏文侯时,将西门豹任命为邺令。在秦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其中河北地区包括了邯郸郡和河内郡。而汉初,又将其改置为相州,并设立了相州治所,即今安阳城。
曹操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他还同当时的一批文人,如著名的“建安七子”,一起吟诗作赋,以创造了有名的“建安文化”。曹魏时,这里不仅是北方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是全国最富庶繁华的大都会之一。在晋朝末年的混乱中,这里成为五胡十六国局面的兵家必争之地,有多个民族政权曾经建立或被称霸这里,如后赵、大魏、前燕等。
到了南北朝时期,当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城,此即东魏,都邺16年。此后的几百年间,这里的政治中心不断变化,有过东魏、三齐、一系列短暂存在的小朝廷,而每次更迭,都留下了一段段厚重而又复杂的人类历史足迹。
隋唐两代虽然对这片土地进行了一番调整,但直到宋朝以后,这里的政治稳定才得以恢复,并且进入一个相对长久的平稳发展阶段。而金明昌三年升相州为彰德府,则标志着这一区域的地理名称又发生了一次变动。此后的元世祖至元二年重新置彰德总管府,使得这个地方再次成为重要的地方行政单位,而随着明清两代,一系列行政划分变化使得今天我们所知的彰德府领辖范围基本形成,但也反映出区域性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向中央集权转变。
20世纪初叶,由于京汉铁路通车,加速了这一地区工业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化与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这一切对于现代日常生活以及对过去历史遗存的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通过这些深刻而丰富的人类活动来探索这片土地上诞生的璀璨光芒,以及那些渗透其中每一个角落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