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历史故事大全网
首页 > 世界历史故事 > 武昌起义的历史背景

武昌起义的历史背景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是亚洲和中国走向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的背景

思想条件

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标签: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故事 五代十国宋朝历...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特别的时期,那就是五代十国与宋朝初年的过渡。这个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无数,却也孕育了新的生机和希望。这段时间里,从朱温到赵匡...
世界历史故事 孩子必听的10...
在孩子们的童年时代,睡前故事是他们每天晚上的必备品。妈妈总是会坐在床边,用温暖的声音讲述那些充满想象与冒险的故事,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而现在,我们要...
世界历史故事 历史小说 - ...
时空交错的传奇:重构往昔的故事与真相 历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通过虚构的手法展现历史事件,还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它是...
世界历史故事 古老传说中的神...
民间故事中的未解之谜 古老传说中的神秘事件 在远古的时代,人们常常通过口头传播来保存和记录历史。这些故事中充满了奇闻异事,它们不仅能够让人心跳加速,更深层...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