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底下有多恐怖揭秘安史之乱的深层根源
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它发生于唐玄宗晚年至代宗初年,即从755年12月16日持续到763年2月17日。这场由唐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起的叛乱,是对唐朝统治权的一次严重挑战。接下来,我们将探究这场动荡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在中古时期,无论是世兵制还是征兵制,都会随着经济体制变迁和边防压力的增大逐渐演变为募兵制,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玄宗时期,由于府兵制度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中央军力受到巨大削弱。当时中央及内地士兵总数仅约八万人,而边疆战争却异常频繁,以至于玄宗不得不设立九个节度使以及一个经略使来应对这些挑战。
节度使负责在边境地区征集军队,并且当时边境军队人数高达49万人,使得这些地方武装成为国家外部力量的强大支持,而中央军力则显得相对虚弱。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通常会采取措施防范节度使,但安禄山兼任三镇长达十四年,其实质上已经拥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只是他得到朝廷拨款而已。
那么为什么皇帝如此放纵?安禄山之所以能够混迹宫廷并获得信任,是因为他既懂得拍马屁又善于行贿。他通过虚假陈述自己祈求天意,如烧香拜佛以求害虫消散,便获得了玄宗的青睐。而李林甫等人的支持也助长了他的势力。
西北地区因抗击吐蕃而变得更加重要,这加剧了西北节度使们的地位,同时也让他们拥有的军事力量迅速增长。然而,当王忠嗣因某些政治考量被牵连,此举似乎表面上是李林甫陷害忠良,但实际上可能是出自玄宗的心意,让李林甫去处理此事。此事件反映出当时权力斗争激烈、复杂的情况。
安禄山虽然掌控东北边疆,但其野心并不完全由唐玄宗逼迫产生,而是在不断积累中的自我萌生。他手下的士卒包括勇猛的民族战士和献计谋略的大量汉人,因此即便内地只有八万精锐,他仍旧能够借助地方武装发动叛乱。这场动荡最终揭示了一种简单但残酷的事实:中央政府失去了有效控制地方武装的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如何促成了内部冲突,最终导致国家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