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起义背后的战史风云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故事
秦末农民战争,亦称为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大起义。这场革命发生在秦朝的覆灭之际,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抗统治的浪潮。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这段历史,以期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背景
秦朝时期,国家实行严苛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制度。在建造阿房宫、骊山陵以及其他工程项目时,政府动用了70万刑徒及奴隶;用于防御匈奴的军队人数达到了30万;加上守卫五岭地区50万人的兵力,再包括修路和运输等任务,全体服役者达到200万。全国人口约2000万,其中一成丁男被征入甲方,一成丁女转运作输力,每年失去生产的人口占总人口十分之一。“丁男被甲,丁女转输”,人民生活极其艰难,有些甚至因苦不聊生而死于道旁。刑罚也异常残酷,“赦衣塞路,囹圄成市”。公众愤怒与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嬴政巡游沙丘前夕,他赐下遗诏给正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让他回咸阳主持葬礼。但遗诏却被赵高扣压,并利用此事控制皇帝胡亥,将扶苏以虚假罪名处决。此后胡亥即位,即二世皇帝,但他的统治更加残暴且昏庸。他命令许多宫人自尽,并将工匠关进墓道中。
二世皇帝任命赵高为郎中令,不断杀戮大臣及宗室成员,加重了赋税与徭役,又使用更为苛刻的法律政策,使得天下百姓深受其苦难。他担心自己会被人们所轻视,便频繁东出巡游并立碑刻石,以增强都城咸阳的军备,还征调5万材士屯驻咸阳供己游猎需用,同时又让周围300里内不得擅自食用田地产粮谷,这导致“头会箕敛,以供军费”,地方上的租税负担超过农民收入三分之二。
戍边误期
在这种情况下,当年的七月,一队由渔阳前往戍守贫穷地区的大批农民,因连续几天的大雨道路阻断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被判斩首。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那里的两个屯长陈胜和吴广密谋,他们认为无论逃亡还是造反都是死路,所以何不拼死干出一番事业来?他们利用计策如“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发动起义,在监押官员遇刺后宣布成立“大楚兴”,陈胜自立为将军,而吴广则成为都尉,用扶苏和项燕两位英雄人物名字号召群众加入他们的事业。
意识形态
秦王朝建立后,其统治者是战国时代的地主阶级,他们通过权力的顺利掌握建立政权,从而形成了一种傲慢的心理特质,这种心理特质反映在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上,如法家思想独尊、崇尚暴力藐视一切;又反映在统治者的心理上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而这些无名小卒敢于起来,与社会底层心理尤其是当时流传甚广的情节“王侯将相无种”的思想有关,因此尽管始皇能定一尊但不能抹去人们思想中的深层次观念。
阶级斗争
由于秦朝过度剥夺土地与财富,使得人民生活状况恶化至极限,加剧了阶级矛盾。同时,由于胡亥阴谋夺取帝位使得贵族内部出现危机,以及六国贵族国破家亡对秦朝不满企图伺机推翻,此外还有一部分贵族企图伺机推翻秦王朝,都加剧了社会矛盾尖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