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的真实交情揭秘历史典故背后的深层关系
刘墉在官场中的一生,尽管遭遇了多次荣辱交替,但他的父亲刘统勋作为乾隆皇帝的得意股肱之臣,使得他在早期官途上受到了不少关照。乾隆皇帝对刘墉的宠信可见一斑,他被外放至安徽和江苏学政期间,乾隆皇帝都曾赠诗相助,可见其关心与期望。然而,后来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皇帝仍旧考虑到刘统勋的面子,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
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更是积极向乾隆皇帝奏请刊刻其御制新乐府和全韵诗,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份提议深受乾隆皇帝喜爱,因此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墉的仕途也迅速提升。
虽然在朝中担任官职后, 刘墉多次因为懒于尽职、行事模棱受到申饬,但他的官位依然稳定。在一次“争大宝”事件中,即当时发生于嘉庆六十年禅位大典时,当新君嘉庆即位而太上皇欲保留印玺之际,由于刘墉坚持让新君接受贺礼,而非直接由太上皇转手,这显示出他依旧保持着独立刚毅的风格,也暗示了他与新君之间可能存在更为密切的情谊。
关于与和珅关系的问题,那些将二人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的人们其实并不全面。实际情况是,不论如何,在朝廷中的众人无不趋走唯独王杰、董诰等人例外。而且,当和珅专权数十年之后,被处死之前,有许多人纷纷要求凌迟惩罚,但正是在这过程中,由于考虑到先朝的大臣身份,不愿让其尸体残缺,便提出从轻处置,让其自尽保全尸体。这一处理方式获得了嘉庆帝国力的肯定,并因此受到人们赞誉。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私愤但未泄露,为官则以公理为重。此举又使得《史记》记载:“古者天子善待士,以国之强;今乃善待士,以身之危。”此言甚是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