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发明的这种奇葩战术在70年代老恐怖片中以物品场景坑死多少自己人
在二战前,日本虽然是一国之强,但实力并不及德、英、法等大国。国家面积和资源有限,使得日本难以进行长期战争。即便是日俄战争,日本也只能凑合而已。在国内,即使是战败,也坚决拒绝赔款,但面对强大的压力,日本无计可施。
总结来说,日本的战争是在缺乏一切基础的情况下发起的,而这些问题在战争中被放大了。当他们投入更多资源到海军舰队建设时,陆军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为了节约资源,日军放弃了追求高火力的想法,不仅武器质量差,而且每个士兵分配到的武器数量有限,因此他们不得不苦练射击技巧。而高层则认为:“用数百发消灭一个敌人,是不能忍受的。”
尽管如此,在二战中,日军士兵仍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能力,他们作风凶悍勇猛,有时即使弹尽粮绝也不愿投降,还会奋不顾身地冲向敌方阵地,与敌人的火力点同归于尽。
然而,这种情况往往被误解为士兵为了战友而献身。但实际上,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内忧外患,尤其是装备生产上的不足,加之为了满足额定产量而牺牲品质,这些奇葩装备导致许多士兵“同归于尽”。
坦克作为现代陆战中的主导力量,其发展和普及让步兵闻风丧胆。各国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调整坦克设计,比如苏联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遭受损失后,将T-44坦克履带加宽加厚,以适应雪地行驶;德国减小炮筒口径和装甲厚度以适应闪电战术。
当日军发现马来亚地区的地形不适合装甲车辆行驶,他们竟然将机枪放在自行车上,让骑着自行车的士兵开枪,这样变成了移动火力点。这一奇葩战术在1942年初山下奉文指挥下的东南亚进攻中显示出效果,让英国人措手不及。但这并非意味着这一策略有效,因为英国本身战斗力弱,同时美军面对相同策略时,可以依靠更强大的火力和适合雨林作戦的坦克予以反制。
实际上,在二战期间,一些奇葩设备与策略并不罕见,有专家认为日本根本没有世界级的大规模侵略战争能力,而是通过不断冒险耗尽国家资源,最终导致了大量自己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