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发明的这种奇葩战术不仅坑死了多少自己人中国共有几位将士也因此牺牲在了这场充满痛苦和误解的战争
在二战前,日本虽然是一国之强,但实力并不及德、英、法等大国。国土狭小和资源有限,使得日本难以进行长期战争。即便是日俄战争,也是在全国紧缩开支下勉强获胜。战败后,不愿赔款的态度显示了国家的自信和决心。
然而,这种“什么都缺”的局面在二战中被放大。当日本将精力投入到海军舰队建设时,陆军则显得不足。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日军不得不放弃追求高火力的目标,即使武器质量差,他们也只能依靠士兵的射术来弥补。而高层认为:“消灭敌人需要数百发子弹,这是不可能接受的。”
尽管如此,日军士兵战斗能力仍然很强,他们凶悍勇猛,有时即使弹尽粮绝也不肯投降,还会用刺刀冲击敌阵。这背后可能存在误解——他们并非意识到为战友牺牲,而实际上,从中期开始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国内资源极度匮乏。为了满足装备生产额定数量,工厂不得不削弱装备质量。
例如,对于包来说,它原本应该允许士兵安全返回,但出于节约目的,被缩短了引信长度,因此这些士兵来不及逃跑就“同归于尽”。
坦克作为陆战中的关键,在二战期间发展迅速,以至出现超大规模坦克作战。而各国根据地形调整坦克,如苏联加宽履带适应雪地行驶;德国减小炮筒口径和装甲厚度追求灵活性。
当发现马来亚地区地形不适合坦克行驶时,日军想出了使用自行车代替坦克的方法,将机枪放在自行车上,让骑着车的人一边开枪,一边移动。这一奇葩战术在1942年的东南亚进攻中表现出色,用近1.2万辆自行车展现了所谓“闪电战”。然而,当美军遇到这一策略时,由于拥有更强大的火力和适合雨林作战的坦克,此前的奇效随之消失。
总体而言,大多数专家认为日本根本没有准备好挑起世界级的大型战争,而是通过各种无理想且危险的手段试图维持侵略行动,最终耗尽国家力量,不知坑死多少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