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的奇兵二战日本在物品运输中发明的误导战术可能导致了无数自己人的牺牲
在二战前,日本虽然是一国之强,但实力并不及德、英、法等大国。国家面积和资源有限,导致日本难以进行长期战争。即便是日俄战争的胜利,也是在全国紧缩开支下取得的。而战败后,不愿赔款,这一局面日本无能为力。
总结来说,日本因缺乏资源而发动战争,并在战争中遇到的资源短缺问题被放大。当二战期间日本投入更多力量于海军舰队时,其陆军就显得更加不足。为了节约物资,日军高层不得不放弃追求强大的火力,其中包括重机枪质量差的武器,以及每位士兵分配数量有限的情况。然而,他们依赖精确射击技能来弥补这一不足,同时认为:“消灭敌人需要数百发弹药,是无法接受的。”
尽管如此,在二战中,日军士兵战斗能力仍然非常出色,他们勇猛顽强,有时即使弹尽粮绝也拒不投降,还会以刺刀对抗敌方阵地。在一些资料中记载了他们抱着包裹冲向敌人的壮举,与敌人同归于尽。
实际上,这些士兵并未意识到自己牺牲可能为他人铺路。事实上,从二战中期开始,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国内资源变得极度紧张。而为了满足武器生产额定的要求,无论如何都要压缩装备质量。在使用手榴弹方面,由于节约目的引信长度被缩短,使得许多士兵没有逃跑机会“同归于尽”。
此外,在二战期间坦克成为了陆地上的“王者”,其发展速度和普及率让步兵感到恐惧,即便出现了以坦克为主体的大规模作战。而各国根据地形调整坦克设计。
例如苏联在1939年11月的苏芬战争遭受重大损失后,将即将装备部队的T-44坦克履带加宽加厚,以适应雪地行驶;德国则减小炮筒口径和装甲厚度,以实现更灵活的闪电战术。此外,当日军发现马来亚地区的地形复杂且多雨,而道路泥泞不适合坦克行驶时,他们想出了一个既可解决问题又能节省材料的手段:用自行车代替装甲车辆。这使得机枪搭载在自行车上,由骑乘者同时驾驶并开火,从而形成移动火力的点缀。
1942年初,当山下奉文指挥进攻东南亚英军时,这种奇特策略竟然展现出惊人的效果。当英国人预计由于日軍坦克劣势能够守住一年半至两年,却被近1.2万辆自行车组成的“闪电部队”迅速打败。不幸的是,此策略最终因为英军自身战斗力较弱以及美军随后的介入,而变得无关紧要。
实际上,在整个二戰期間,大量奇葩裝備與戰術出現,這些都是由於資源匱乏導致的一系列無謂尝试,有很多軍事專家認為,日本根本沒有發動世界大戰所需實力。但是,因為這種窘迫狀態,只好想出各種莫名其妙的事物,不知道反而白白送死了多少個自己的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