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发明的这种奇葩战术在1840一1949年思维导图中坑死多少自己人
在二战前,日本虽然是一国之强,但实力并不足以与德、英、法等大国匹敌。国家的狭小面积和有限资源限制了其战争持续时间,日俄战争即使是日本获胜,也是在全国上下紧缩开支的情况下打下的。即便如此,日本也未能免除赔款的命运。
因此,日本既缺乏发动长期战争所需的条件,又在发起战争后,由于资源短缺,这一问题被放大。在二战中,尽管海军得到较多关注,但陆军却显得捉襟见肘。为了节约资源,日军不得不牺牲武器质量,即使是重机枪,其性能也不佳。而每位士兵分配到的武器数量有限,他们必须通过精心练习射击来弥补这一不足。
然而,在作战能力方面,日军士兵表现出极高的勇猛和战斗力,即使面对绝望的情形,他们依然坚持战斗,有时甚至会用刺刀冲锋直至最后一刻。此外,一些资料记载了士兵们为了友军而奋不顾身地去迎接死亡。
实际上,这种情况并非由于他们不知道自己为战友牺牲,而是由国内严重的物资匮乏导致。从中期开始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当时已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以此来满足生产额定的要求,便无奈地降低装备质量。在使用手榴弹时,因为节约引信长度,使得这些士兵无法及时逃脱,最终同归于尽。
此外,在坦克领域,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比如苏联增加履带厚度以适应雪地行驶;德国则减轻炮筒口径和装甲厚度以提高灵活性。而当日本发现马来亚地区的地形不利坦克行动时,他们想出了将机枪放在自行车上作为替代品,以解决这一问题并节省材料。这一奇葩战术在1942年初展现出效果,当山下奉文指挥日军进攻东南亚英军时,用近1.2万辆自行车实现了“闪电战”,让英国人措手不及。但随后美军出现,更强大的火力和适合雨林作战的坦克很快就将这种奇策无效化。
总结来说,就像许多专家所说,从根本上讲、日本并不具备进行世界级的大规模战争的实力,而是基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怪异做法,不知道最终如何白白送走了多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