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耕了母亲荒废的田清朝只有清朝皇帝的龙袍才是真正的历史印记
导读:我们在观看的影视剧中,皇帝无一例外都穿着明晃晃的龙袍。然而,这在清朝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剧里那些穿着衣服到处跑的皇帝,都只不过是穿着“寿衣”而已!
现在的影视节目中,经常让以前的皇帝穿上明朝时期特有的龙袍,其实这是错误地将两种不同的历史时期混为一谈。
网络配图
唐朝以前的君王、皇帝,对于他们所穿戴服饰有严格规定,有时候也没有具体规定。在西周和东周时期,据记载在《礼记月令》中提到,天子“着青衣”。从战国至秦汉魏晋之际,“五行”(水火木金土)与黑白青赤黄相对应,“五德”说盛行,其中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与黑白青赤黄分别相配的“五德”说,他便以黑色袍服示人。到了晋代实行金德制度,以赤色为贵,所以晋代皇帝便着红袍。后来,“五德”说受到挑战,一些皇帝也不再以“五德”作为惟一准则。
到了隋朝,文帝始终和炀帝始终都着黄袍,但并未禁止百姓佩戴同样的颜色的衣服。而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开始限制百官百姓佩戴相同颜色的衣服,因此黄袍成为了专属于皇室成员的一种装扮。此外,《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指出,从唐高祖起,便以赭黄作为常见服饰,并且指定了其他官员可以佩戴哪些颜色的衣物:三品以上为紫,四品至五品为朱六品至七品为绿八品九品则为青。
从周至明末,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中的最高级别统治者,他们一直都是以黑底十二纹章冕服作为代表身份的一种装扮。这一点自古以来就保持不变,即遵循周礼总路线也是如此。
秦朝被归类于水德,而汉朝则被归类于火 德;宋朝被归类于土 德;同时,不同的地位或时代会导致不同颜色的选用,比如水德尚需黑色,而火 德尚需暗红色,以及土 德尚需带点暗红和发暗的小朱黄。
在唐代,也就是最早出现了多彩斑斓的情形。当初普通臣民陈明还能佩戴一些明亮颜色的衣物,但随后,由于容易混淆,最终所有系带上的衣服都遭到了禁止。
"明"这个词汇与"冥"通顺音,所以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作为死者的守护神器或者寿衣使用。
宋及元以及当今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特别独特的情况,那就是尊重的是火元素——尤其是在宋政权期间,因为那里的统治者姓氏均为朱,这使得他们偏好红色这一元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并不意味著光鲜夺目的现代意义上的纯粹橙色或纯粹灰白调。但这些只是遗像呈现出的样子,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比如那种由纯金打制而成的大型光泽突出头盔,更仅限于葬送仪式使用,而且只能出现在墓穴内部陪葬用品之列。
由于戏曲艺术经历了清代后的断层,使得传统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而现代影视作品,只能展现给观众的是那些原本只有死人才拥有的寿衣状态。但实际上,只有清朝才有穿黄袍的习俗。在误导性的影视作品影响下,让我们误以为这是唯一正确形式,而事实上,这只是极其特殊的一个时间段内的一种象征性表达方式罢了。